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铁主题基金频发 中车脱轨机构坚定看好

2015年06月19日 07: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9日讯 (记者 康博) 近期,高铁行业龙头股中国中车以实际跌幅向投资者提示了牛市也有风险,在其一个多月来最大跌幅接近50%的宣泄中,不少高铁主题分级基金也是损失惨重,并由此导致大量投资者赎回该类基金。但令人不解的是,在“谈车色变”的当下,还是有多家基金公司坚持发售以高铁为主题的基金产品。

  中车“脱轨”引发相关基金净值大回撤

  四月前的中国中车搭载的是投资者美好的梦想,而四月后仍然在“车上”的投资者如今恐怕已经变成了“一声叹息”。

  截至6月18日,中国中车在复牌后的9个交易日内已累计下跌超过40%,若从其4月20日的最高价39.47元算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该股已经暴跌接近50%,其仅在最近一周就把合并前的中国北车“跌没了”。

  作为行业龙头,中国中车是不少高铁主题基金都标配的股票,而如今这些基金也损失惨重。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中国中车在中证高铁产业指数、中证一带一路指数、中证重组指数中的权重较大。受此影响,部分跟踪上述指数且在建仓阶段的新基金,会因合约约束“被动”在中国中车涨停板或相对高位建仓,使其母基金和B份额出现超额亏损(较标的指数而言),最终沦为“接盘侠”。

  在中国中车复牌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9日,从涨停到跌停的异常走势着实拖累了众多相关基金的表现。其中以鹏华高铁分级(160639) 和鹏华一带一路分级(160638)最为明显。数据显示,鹏华高铁分级母份额和B份额当日分别下跌8.61%和16.54%,周净值跌幅分别约为13.87%和26.6%,周净值报收0.9元和0.798元;鹏华一带一路分级母份额和B份额当日分别下跌1.96%和3.7%,周净值跌幅为3.74%和7.13%,周净值报收1.029元和1.054元。对此,鹏华基金一位人士称,作为一个工具型交易产品,高铁B的净值表现为跟随标的指数而上下波动。

  除此之外,其他高铁概念股如时代新材、中国中铁、中铁二局、鼎汉技术、中国铁建等也从当日开始便“恶梦”不断,近期走势与中车颇有异曲同工之风范。

  高铁主题基金频发 机构为何坚定看好?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尽管风险如此巨大,近期仍旧有不少基金公司在热情发售以高铁行业为主题的基金产品。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中海中证高铁产业指数分级已于6月15日起公开发行,这是中海基金旗下首只指数分级基金。资料显示,该基金采用完全复制指数的方法,实现对中证高铁产业指数的有效跟踪。

  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也发布公告,旗下中证高铁产业、中证新能源及中证环保三只指数分级基金于6月15日至19日期间进行募集。

  对于为何在有前车之鉴的此时依然发行高铁主题基金,也许券商的研报能给投资者指点迷津。申银万国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同属国务院国资委下的南、北车合并将直接提升业务规模,增强盈利能力,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提升国际化和增强协同性是核心。国内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维持高位、海外市场开拓构成2015年以及“十三五”期间铁路设备行业投资机会两大推动力。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也表示,高铁建设海内外全面开花,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板块的成长逻辑,提升了盈利预测与估值水平。其认为,高铁股中三大题材在2015年仍存在翻倍空间:一是高铁机车制造类企业,如中铁二局、中国中铁等个股;二是太原重工、晋亿实业、晋西车轴、天马股份、特锐德等高铁配件类企业;三是受益铁路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如辉煌科技、世纪瑞尔、鼎汉技术等。

  但鉴于目前高铁股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中国中车的市场地位较为特殊,若持续疲弱,相关指数基金或难有超预期表现,投资于高铁、一带一路、基建产业相关指数基金的投资人应适当调整预期收益。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多只新基金激进建仓闪电被套超10%      2015年06月23日
  • · 396家基金从业机构梳理统计      2015年06月23日
  • · 精挑细选“打新”基金      2015年06月23日
  • · 新基金火爆发行多头尚有援军      2015年06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