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贷平台获客成本两年翻三番

2015年06月05日 08:00    来源: 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记者潘彧)“目前广州P2P网贷平台的要想获得一个新客户,推广成本最高已到500元每人以上,比两年前至少翻了两到三番。”网贷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记者发现,随着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网贷平台数量爆发式发展,而股市红火造成投资者流失,网贷线上获客成本暴增。

  目前,部分网贷平台已经开始“走下互联网”,向线下推广发展,推广成本甚至可以减少一半,但是,由于线下推广获得的客户大多是大额投资,业内人士担忧,这种模式可能对平台本身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现象:

  网贷平台推广成本人均数百元

  “目前,广州的P2P网贷平台的获客成本最高已经提高到了500以上每人,我们公司大概在200~300每人之间,已经还算控制得不错。”壹宝贷总经理罗浩杰对记者表示。另一家广州大型平台运营部门负责人则对记者直言,目前其公司的获客成本已经由2013年的最低不足百元攀升至350~450元左右,翻了两到三番。其介绍说,目前网贷行业,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一个注册用户,成本大约在150元左右,注册后还要转化成投资客户,这个过程之后,每个新客户的成本便居高不下。

  记者从业内得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旺,几大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价格都水涨船高。上述负责人透露,在2014年初,其公司通过百度搜索引擎点击其公司网站,每一个点击大约3~6元,而在2014年初,只要1元出头。短短一年价格已飙涨了好几倍。

  除了传统的搜索引擎推广,为了吸引新客户,不少平台需要通过送红包、返收益等方式吸引注册用户,形成烧钱圈用户的模式。

  数据:

  近7成注册用户未成功交易过

  此前,汇付天下发布的P2P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第一季度,P2P网贷行业高速成长,平台数、资金量、投资人数快速增长,然而P2P发展也面临困境,平台用户转化率不到五成,更有近7成的注册用户未进行过成功交易。

  “确实如此,现在网贷平台的转化率十分低。”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郝西洋对记者表示,目前线上活动的转化率非常低,浏览量上百万级,可能只能带来几千人的注册,有效用户可能仅仅几十人,但每个点击都会带来成本,因此线上的成本才水涨船高。

  罗浩杰也直言,目前开发新的客户已经越来越难。“股市火爆,直接导致很多潜在客户转向股市。目前全国已经有2600多家平台,竞争加剧导致新客户越来越难被挖掘。”

  趋势:

  网贷推广“线上”转“线下”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迫于高昂的推广费用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网贷平台已经开始将自己的推广渠道从线上转向线下。

  “我们现在开始考虑布局线下,包括开放各地加盟店,开展线下活动,用地推等形式。”一位广州本土P2P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而记者发现,此前,包括深圳红岭创投、合拍在线等网贷平台也已经关注并布局到线下推广之中,按照红岭创投此前的规划,红岭将在全国设立30多家分公司,每家分公司可下设10家体验店。而合拍在线则称将构建一个线下团队的支撑,可能是第三方的担保公司,也可能是第三方的小贷公司,包括现在正在构建的金融直营店和其他的加盟代理体系,设立足够的落地机构。

  “纯线上的获客成本,中间数一定是300~400元每人之间,但是线下而言,比如在小区搞活动,搞展会这些,获客成本基本只有线上获客成本的一半。” 郝西洋表示。

  其表示,推广从线上转向线下,推广的成功率会获得显著提升,“互联网上面的营销是一个被动营销,以网站展现给大家,供大家选择,而线下营销是一个互动营销,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不断可以调整销售策略和陈述的方式。因此,转化率方面,线下比较线上的高得多,部分线下的活动转化率甚至能达到两位数。”

  不过,上述负责人也坦言,由于线下推广带来的客户基本都是以大额投资居多,对于平台的健康程度会有一定影响,“目前网贷平台都希望平均投资额不要太高,不然大客户一旦撤资,可能影响到平台健康发展,增加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