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发改委万亿新设PPP项目库市场正式启动,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新定位,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将推动中国步入吸引外资的“第二季”。
本质来讲,PPP的核心理念思维是通过广泛的社会资本利用其专业能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由于PPP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健康养老服务等多个公共服务领域,这些公共服务领域亟待包括私人资本、外商资本在内的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一方面,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依据世界银行的统计,PPP模式主要使用在能源、电力、交通以及水处理等行业,采用的形式以BOO/BOT/BROT等方式为主。从总量上看,依据全球PPP研究机构PWF的统计,1985-2011年以来,全球基础设施PPP名义价值达到了7751亿美元;从地域上看,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PPP模式较为成熟,其中使用量也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相对使用较少,不过近年来也在快速增长中。PPP模式对于缓解政府在公共建设支出中的压力有较大帮助,也有助于提升公共产品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从资本总存量、人均资本存量维度来看,中国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资本积累仍有空间,仍需要通过投资提升资本存量,特别是要全面加大公共产品服务投资。
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参与城市经营,更多研究国有设施和国有资产经营权的转让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尝试多种直接融资方式。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将城市公用事业所有权、经营权和养护管理进行有效剥离,吸引各种社会资金直接投资建设和经营,提高国有资产和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水平。此外,通过PPP的改造可以将原来较短的回购期变为较长时间的公共项目特许经营期,也大大减轻了债务偿还的压力。
随着政府推动公共服务购买社会化,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等措施,外资进入中国PPP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2013年之前,中国外商管理模式一直采取的是准入后国民待遇和正面清单的模式,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进行审批,通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引导和管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以开放促进改革,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服务领域的投资自由化,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积极构建更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政策体系,这对于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加快中国政府向高效的服务性政府转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PPP市场全面开放的趋势背景下,外资进入中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中国经济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逐步减弱,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创新研发的投入,也将通过PPP等形式吸引外资进入。例如,最近刚刚颁布《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就明确鼓励外资进入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离岸服务中心、经营总部。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开展合资合作,中国正步入提质增效的吸引外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