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收藏也有生命:向生命致敬

2015年05月26日 15:58    来源: 新浪收藏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藏品并没有生命的温度。其实,就像以玉喻君子之德,真正的收藏是在收藏家发现并感受到藏品的“生命”后才发生的。换言之,如果一个收藏家感觉不到藏品的生命温度和张力,不能与之对话、互动,这样的收藏是无意义的。

  时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总有一些人以投资淘宝的心态,斥重资购买古董,却并不关心其背后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学等人文价值。不关心藏品的人文价值,不能调动自己的学养、经验与文物的人文“生命”对话,那么就只能做“睁眼瞎”了。

  曾读到一则故事,大意是:一个人在他的地里挖出了一个大理石雕像,并卖给了一个出高价的收藏家。在回家的路上,他自言自语道,这笔钱能使人生活得多么美好!石雕是死的,埋葬在地下,怎么会有人出这么多钱买它呢?而收藏家却在欣赏雕像,他思索着,也自言自语地说,多么美丽!多么栩栩如生!多么伟大的杰作——而它刚从千年的酣睡中苏醒!为何竟有人宁愿不要这一切,而要毫无诗意的钱呢?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同一事物,因为价值标准不同,所以选择也就大相径庭。对于收藏的真义和境界而言,这个故事的寓意也具有妙不可言的启示。

  其实,好的藏品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演绎者、故事的讲述者、逻辑的诠释者,无关乎其价格高低,只涉及其人文价值的丰沛与否。确实,在真正的收藏家眼里,一只精美的瓷器与秦砖汉瓦相差无几,因为只要具备足够丰沛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后者丝毫不逊色于前者,而构筑藏品价值“生命”、支撑藏品“生命”价值的关键因素——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需要研究、发现和深掘的。

  以甲骨文为例。110多年前,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文化界为之震撼,世界为之注目。甲骨文的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改写了世界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并由此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促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使得20世纪中国的学术轨迹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无疑,甲骨文是有生命律动的,其所承载的人文因素是其沉睡地下3000多年至今却依然熠熠闪光的原因所在,而连同其被发现、被考古的过程也被赋予深刻的意义——“从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术先贤的脚步中获得启示,更好地履行知识分子继往圣、开来学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不断绽放出学术新花”,更是为甲骨文的“生命”增添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的外延、接续了新的年轮。

  再如,今年故宫博物院在迎来建院90周年之际,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将开放5个新的参观区域,同时计划在维持过去常设展的基础上新推出18个展览,展品数量将由过去的1万件增加到1.4万至1.5万件,大量文物将首次走出库房。故宫博物院的创新蜕变,也彰显着收藏事业是一项富有“生命”的事业。文物藏品所承载的并不是哪段历史的终结,不断地开拓,便会有不断的生命力泉涌。

  因为藏品有“生命”,因而需要精心呵护,事实上,这也是选择向“生命”致敬的特殊方式。很多时候,“文物被当成人一样对待”,为什么呢?这不仅因为收藏家花了大量的资金购藏,更因为附着于文物之上的人文价值是无可估量、无以复制的。说到底,文物的“生命”是不可摧残的,收藏家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件有“生命”的藏品,从而实现与藏品的“生命”互动与升华。

  想起张大千曾有一方“别时容易”的印记,大凡从“大风堂”流散出去的名家名作,大都钤有“别时容易”这一方印。“过眼即为拥有”。其实对任何藏家而言,都不可能最后拥有藏品。就像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样,当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以后,便意味着《兰亭序》“生命”的结束,这是人类文明无可挽回的损失与大恸!“别时容易”,当藏品流转于不同眷恋者之手时,万望每一位藏家爱之恋之,抚之惜之,特别是有着重要人文价值的藏品,更应该格外珍惜,那可是一个有沧桑的“生命”!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玉器收藏不要盲目求白      2015年05月22日
  • · 奇石藏家的红色情愫      2015年05月21日
  • · 篆刻艺术成收藏领域的热门      2015年05月21日
  • · 收藏别钻牛角尖:雅玩勿玩傻      2015年05月18日
  • · 碧玺收藏六大要素      2015年05月12日
  • · 手串:戴在手腕上的大众收藏      2015年05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