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市场博弈的结果显示,融资成本一直在高位徘徊,一年多以来下行幅度很小。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末,企业综合融资成本6.83%、加权贷款利率6.78%,均较去年12月末仅回落12个基点,与PPI以及企业盈利相比,当前的利率水平仍然是偏高的。
为什么降低融资成本那么难?
结构上看,间接融资比重较大。目前,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略低于7%,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的融资成本基本在9%以上,而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利率一般在7%以下。但是债券融资比重偏低,企业被迫转向银行贷款,若资金需求仍无法满足还要使用更高成本的信托及委托贷款。今年以来,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央行[微博]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市场货币供应量较为充足,债券融资利率持续下行,但是各种贷款的融资利率基本维持在高位。
为什么贷款利率下不去呢?
首先,融资主体的价格承受能力偏高,而资金需求极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国企等是传统的信贷大户,由于投资冲动的客观存在,其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今年以来,投资热情受到压制,但是偏低的投资效率已导致债务高企。为了维持债务链条不断裂及基本的投资需求,必须“借新还旧”。此外,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由于投资回报率、杠杆率过高,对债务融资利率不敏感,信贷资源被“价高者得”。
根据地方债务扩张速度,2014年地方政府融资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5万亿,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超过60%,那么全年房地产融资规模可能超过5万亿。2014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为16.5万亿,地方政府、房地产的融资规模占50%,一般国企的融资尚未算进来。
其次,中间环节过多,资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成本对商品最终的销售价格影响很大,资金从储户到资金需求方,中间要经过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一系列中介服务结构的配合,每个环节都要加价,其结果是推高了信贷利率。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非银机构的“层层加价”可能占1.5%,相对5.8%的加权平均社会融资成本,信贷资金的“物流成本”偏高。
“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对于降低融资成本是必要的,但是金融中介的服务费用也需要保障,那么压缩空间自然不会很大。信贷资金流向地方融资平台,强制银行降低利率、加大对小微及三农企业的援助,可能是徒劳。或许我们需要经济机构、增长方式、金融市场的深入改革,但见效很慢。短期能做的是,加大资金投放量,降低资金中间环节费用,扩大债券融资规模。(作者单位:安信证券)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