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基美影业净利一年猛增5倍揭秘:"海淘"进口买断片模式毛利率超70%

2015年05月05日 07:24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董来孝康 发自北京

  2015年3月上映的《飓风营救3》,总票房收入超2亿元,让基美影业一跃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

  成立于2008年的基美影业,主要从事进口买断片的协助推广,从而获取相应的票房分成,该项业务也为基美影业贡献了90%的营业收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1年到2014年,基美影业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为932万、1166万、808万和5308万元,盈利不断走高是其进口买断片“热卖”的结果。《超体》等四部2014年公映的进口买断片票房收入合计5.43亿元,直接带动基美影业盈利水平同比增长556.71%。

  根据规定,目前进口影片只能由中影集团和华夏影业经营,由于他们重视进口分账大片,进口买断片一直被冷落,基美影业等民营电影企业才有了机会。但随着进口买断片市场的火爆,不仅吸引了新进入者,中影集团和华夏影业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每年30余部进口买断片配额将面临“狼多肉少”的局面。

  为此,基美影业开始借助新三板进行融资,不断扩大业务版图,加大自主投资影视剧的力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自2013年12月登陆新三板以来,基美影业投资设立了5家全资子公司,一家参股公司,投入总额约1.02亿元;而其2014年营业收入也不过1.54亿元。

  基美影业董秘李蓓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样做公司在影视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更加全面一点。

  进口买断片争气 基美影业赚钱

  基美影业主营业务是海外影片,就是通常所说“进口买断片”,公司也逐步介入影片的投资和制作,尤其是中外合拍片的投资和制作,但公司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进口买断片的协助推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1年到2014年,基美影业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753万元、3942万元、4839万元和1.54亿元,其中影片协助推广收入占比分别约为85.72%、90.12%、90.2%和93.51%。

  2011年到2014年,基美影业协助推广的影片分别为3部、3部、2部和4部,票房总计分别约为1.14亿元、1.23亿元、1.48亿元和5.43亿元;基美影业因此获得的票房分成收入分别约为3217万元、3552万元、4365万元和1.44亿元。据基美影业方面透露,协助推广的毛利率比较稳定,约为75%左右,“协助推广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影片公映的票房分账,约占影片票房收入的25%~30%不等。”以2012年、2013年为例,基美影业协助推广成本分别约为788万和855万元,占其相应收入比例分别约为22%和20%。

  2014年基美影业收入达1.54亿元,同比增长218.4%,主要是其协助推广的《超体》、《暴力街区》、《美国骗局》和《别惹我》四部影片平均票房都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超体》和《暴力街区》票房更是高达2.78亿元和1.87亿元,在去年33部进口买断片中,仅次于《敢死队3》和《神偷奶爸2》。

  2015年3月上映的《飓风营救3》,最终取得约2.04亿元票房收入,按照25%~30%的分成比例来计算,可产生5100万~6120万元的收入。今年其协助推广的影片还包括《玩命速递4》、《小王子》、《王子与108煞》和《精灵旅社2》。

  基美影业进口影片版权销售业务收入不高,2011年到2014年分别约为536万元、390万元、474万元和853万元,且业务开展得不是很顺利。2012年,基美影业采购电影《铁血精英》、《在劫难逃》版权成本高于版权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导致当年公司该业务毛利亏损约100万元;此外,基美影业曾引进的《活埋》和《百战天虫》,也未取得广电总局下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因为无法上映,也就没有票房成绩。

  借助新三板 一个月拟融资逾4亿元

  其实,我国每年都有不少引进的海外影片,因未能取得公映许可证而“胎死腹中”。同时,中影集团和华夏影业也逐渐重视进口买断片业务,市场蛋糕可能会越分越小。为追求长期发展,基美影业开始借助新三板融资,为自主投拍影视剧提供资金支持。

  截至2014年底,高敬东是基美影业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8.51%。但自2015年以来,基美影业频繁融资引进了不少机构投资者。

  2月16日,基美影业宣布,拟发行不超过200万股,发行价格为19.25元/股,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3850万元;3月3日,基美影业再次表示,拟以23.8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160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8亿元。两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合计4.185亿元。

  东方证券、天风证券、华鑫证券、华福证券、太平洋证券和首创证券等机构投资者,都通过认购股票的方式,成为基美影业股东。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等业内人士指出,资金对于影视公司来说特别重要,影视剧拍摄期间也就几个月,但会花大部分资金,资金的回收却要等到上映之后;同时,引进机构投资者不仅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助于基美影业日后“跳板”到沪深交易所。

  李蓓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融资之后,公司会加大对自主投拍影视剧的投资力度。2014基美影业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拟投资及制作的影片有《勇士之门(3D)》、《克隆人》9部影片,目前有的正筹划拍摄,有的还在改编剧本。

  不过,基美影业却在自主投拍影视剧上栽过跟头。2011年,基美影业首次尝试投资拍摄国产影片《敏感事件》,但票房只有230万,由此产生了约400万元的损失,而其当年的净利润也不过932万元。同年,基美影业还投拍了《血肉相连》,却没有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投资款也打了水漂。

  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 加强国际合作

  今年以来,基美影业设立了一系列子公司,业务已覆盖动漫、娱乐经纪、电视剧、综艺和电影。

  李蓓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设立子公司也是为公司业务服务的,各方面功能的齐全会使公司在业务拓展上更加顺畅。

  记者注意到,基美影业斥资800万美元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为影视剧投资、影视剧版权贸易等。基美影业方面透露,公司与欧美主流电影制片商如EuropaCorp、CompanyFilms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美影业布局美国主要是为了搭上欧美国主流制片商,从而也为日后抢占中外合拍片乃至推广国产片“搭桥铺路”。

  在影片投资风险的把控上,基美影业模仿BlissMedia等国际巨头,采取了“剧本研发+预算控制+国际预售”的模式。BlissMedia是美国Cosmos影业公司旗下影视传媒品牌公司之一,总部位于洛杉矶,2010年全面进驻中国,主业包括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中国的合拍电影的制作、项目融资、内容买断、版权发售及艺人国际宣传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比尔·麦克尼柯作为BlissMedia管理合伙人,曾任职福克斯首席执行官,也曾担任奥斯卡评委会主席。BlissMedia投资拍摄的《日月人鱼》,范冰冰也是主演之一,该片共4000万美元的制作费用,目前已通过国际预售收回3300万美元左右。“华谊兄弟、乐视影业也都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华策影视在香港有子公司,主要是为了加强与国际影视巨头合作,一方面加大海外影片的引进及合作拍摄,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国产片,通过全球预售和退税加速成本摊销。”陈少峰等上述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阿里影业8.3亿元收购票务平台      2015年04月23日
  • · 电广传媒牵手狮门影业拍片      2015年01月29日
  • · 斥31亿元 赵薇成阿里影业二号大股东      2015年01月27日
  • · 赵薇豪掷30亿港元成阿里影业二股东      2015年01月27日
  • · 新三板潜力公司扫描      2015年01月22日
  • · 奥飞影业入股451集团 占比19.99%      2014年12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