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笔 张晓玮
在新鲜出炉的《201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尤为醒目:贷款余额15.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年末高0.5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7.4个和4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个百分点;1-3月份新增6106亿元,同比多增497亿元,增量占企业新增贷款的26%,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低4.5个百分点。
这份《报告》的背后,体现了政府在稳增长、调结构上的决心。自去年11月以来,两次降准和两次降息,保证了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金融机构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服务;并且多次提出银行要进一步合并收费项目,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收到了实效:小微企业贷款第一季度中在增速和增量上的表现,说明了信贷资金更多地被投向了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
作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细胞,小微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总量和众多的就业岗位,但其经营风险也明显高于大企业,担保能力弱、财务信息不透明、盈利微薄等“先天不足”一直是小微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其饱受融资难的困扰。
相比于其它融资手段,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成本较低,更有利于其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经营困难加大等情况下的存活和良性发展。今年这两次力度渐强的降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对银行服务小微、“三农”提供了正向激励机制,并降低了小微企业的信贷成本。
但我们需要看到,被评价为从“全面灌溉”到“精准滴灌”的定向降准,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然而却并非治标且治本的马到成功之举。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关键在于自身的经营实力和竞争力不足。融资难一方面给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设立了瓶颈,另一方面也可倒逼其积极创新、改革、转型。只有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得到了长足提高,才能破解融资难命题。
同时,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并不等同于可确保释放的储备货币全部用于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监管部门也应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加强贷款管理,知悉贷款资金流向,缩短企业融资链条,让实体经济得到切实的服务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