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数据引导投资 基金一季报洞察

2015年05月02日 09:08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各类基金合计达到2019只,较去年底的1894只增加125只;合计份额为43,736.31亿份,较上季度末增加1736.15亿份;资产规模49,092.95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4565.05亿元。

  一季度各类公募基金共盈利4954.81亿元,偏股基金为盈利大户,股票主动型基金大赚2210.74亿元。

  一季度合计获得447.11亿份的净申购,混合型基金获得625.92亿份的净申购,业绩表现最好的主动股票型基金却遭受637.44亿份的净赎回。

  偏股型基金一季度显著减持金融、地产,大幅增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市值增长均超120%。

  基金市场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各类基金合计达到2019只,较去年底的1894只增加125只;合计份额为43,736.31亿份,较上季度末增加1736.15亿份;资产规模49,092.95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4565.05亿元。2015年一季度合计成立129只基金,股票型基金48只,较三季度增加22只;混合型新成立55只,较上季增加31只;货币型8只,较上季减少12只。平均发行份额由上季的17.68亿份上升至18.40亿份。

  一季度股市延续强劲表现,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发行节奏加快,新增基金105只,资产规模上升近5000亿元;货币基金停止扩张步伐,一季度资产规模下降585亿元,资产规模占基金总资产规模比例为42%,仍为最大份额。

  业绩、利润与申赎情况

  一季度周期权重股搭台成长股唱戏,偏股基金表现优异,股票主动型基金平均净值大涨32.63%;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另类投资型基金平均净值小幅上涨1.86%,当季各类基金整体均录得正收益。(注:统计对象为2015年一季度前成立的基金)

  一季度各类公募基金共盈利4954.81亿元,偏股基金为盈利大户,股票主动型基金大赚2210.74亿元;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另类投资型基金盈利1.85亿元,各类基金均获得盈利。单只基金而论,货币基金天弘增利宝以70.11亿元的盈利居首。

  公司方面,公布业绩的94家基金公司全部取得盈利,偏股基金较多的传统大型基金公司盈利居前,华夏基金以346.11亿元的盈利居首,嘉实基金以318.62亿元紧随其后;后起之秀天弘基金盈利80.79亿元,排在第27名。

  一季度合计获得447.11亿份的净申购,混合型基金获得625.92亿份的净申购,业绩表现最好的主动股票型基金却遭受637.44亿份的净赎回。

  一季度末在94家基金公司中就资产规模而论,天弘基金以7318.52亿元资产总额居首,华夏基金以3345.70亿元位居次席,华宸未来基金以0.20亿元垫底。

  一季度有72家基金公司公募资产规模获得提升,其中天弘基金在管资产增加1420.55亿元,增加最多;红塔红土基金增长近17.5倍,增幅居首。

  基金资产配置

  一季度权重搭台成长唱戏,重仓成长股的主动型偏股基金表现优异,基金仓位延续抬升,主动股票型和混合型(偏股和平衡混合型)仓位延续走高,股票型基金仓位创2006年以来新高。注:本节所述偏股型基金为主动型偏股基金,不含指数型。

  数据显示,偏股型基金一季度持有制造业市值比重最高,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显著减持金融、地产,大幅增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市值增长均超120%。

  一季度,基金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制造业增持较多,而对金融、地产减持最多。较之市场标准行业配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仍是偏股型基金超配比例最高的,而金融和采矿业依旧处于低配。

  一季度中国平安、兴业银行和金螳螂三只股票最受偏股型基金青睐,分别进入146只、127只、70只偏股型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行列。在前20的排名中,计算机有7只,非银金融3只。

  数据显示,一季度春秋航空、卫宁软件和千方科技是偏股型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最高的股票,均超过27%。在前20的排名中,计算机行业占11只,传媒2只。

  一季度兴业银行、东方财富和四维图新是偏股票基金增持最多的股票。在增持前20的排名中,3只计算机,银行、地产和传媒各占2只一季度民生银行、保利地产和中国银行是偏股票基金减持最多的股票。

  在减持前20的排名中,7只银行股,地产5只,3只非银金融。


(责任编辑: 张桔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