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务院国资委成立12年来,恐怕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间,央企合并的传言如此密集、如此引发全民关注。
在南北车合并后,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言甚嚣尘上: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中船工业与中船重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宝钢与武钢等纷纷传出合并消息,惹得各大央企赶紧发布澄清公告否认传闻。
央企重组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只是坊间传出的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央企合并将以分类为基础,目前分类方案还没有出台,大规模的重组应当不会马上出现。
央企重组虽然有动因,但是现在舆论推动重组的浪潮一浪比一浪高,已经有点难以控制,对此必须理性分析,而股市不能对央企重组抱有过早、过高的希望。
历史地看,大企业无论是合是分,都与全球经济形势、产业演进阶段、国家政经战略、企业竞争对手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
从为什么合并来看,在央企合并的背后,政府的驱动力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力量之一。央企之间的合并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其中牵扯很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缺少国家层面的推动,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从怎么合并来看,央企合并有内部和外部的力量推动,虽然要讲国家意志,但是还是应该讲市场。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南北车重组情况汇报时明确要求,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自愿原则。
由于央企是“国家队”,从它的地位与使命的角度出发,央企重组应该有五方面的考虑:
一是要有利于国力增强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置,制造业以出口加工为主。在一些关键性行业,中国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实力不强。中国要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需要具有相当实力的大企业来获得研发和销售优势。从此轮央企合并重组的特点看,无论是南北车的合并重组,还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合并重组,是具有战略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这样的强强合并,有助于减少中国企业之间的内耗,避免恶性竞争,带动中国整体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效应。
二是要有利于国际竞争
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下,央企应通过强强联合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世界500强中,央企能占据行业第一位的是建筑工程、金属产品和银行业,此外原油采掘、船务、炼油等排在第二位,而在其他45个产业领域中,排名均比较靠后。从这个角度讲,央企重组也是重新构筑国际分工格局的过程。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例,首当其冲能够到国际上去打拼的产业应该进入考虑。从目前已确认的南车与北车合并重组、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来看,本轮央企合并重组瞄准的对象并非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而是对战略性行业中的央企龙头进行强强联合。
反之,如果不具备战略意义,或者是面临产能过剩的行业,暂时不会排到央企重组的日程上去。因此,“一带一路”上的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能源建设相关产业、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都可能成为热点。
再举南北车合并的例子,其直接原因就是避免恶性竞争。在阿根廷项目投标中,中国北车报价239万美元,中国南车报价127万美元,最终南车夺标。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目前是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三强,紧跟其后的南北车其实应该联手对外,而不是窝里斗。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央企中。中铁与中铁建竞争相当厉害。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企业合在一起,就能减少很多资源浪费。
三是要有利于增强市场的活力
央企重组对市场化改革也提出了要求。比如同样传出合并传言的电信运营商,我国三大运营商正在应用两类技术(TDD、FDD)模式及其相应的通信质量,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内,还需要竞争,越是这样的竞争,越有利于民生。如果在国内形成垄断,容易失去市场活力。
而像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这样的央企,他们的竞争主体同样也是国内的消费者。目前主要市场在国内,如果合并之后在国内形成垄断,很可能推高价格。因此对于这样的央企,还是应当保持一定的竞争,以不急于合并为宜。
从长期看,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化,传统产业的调整也会伴随一系列的企业重组,以获得行业内更大的活力。即将出台的《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拟压缩我国8000万吨钢铁产能,以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建立2~3家智能示范工厂,提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将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这意味着,我国钢铁行业在未来几年时间将出现比较集中的企业重组,其中不排除兼并重组。
四是要有利于改革的继续推进
央企重组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程,没有两三年是合并不起来的。眼下对央企而言,是保增长、国企改革和反腐败三大主题的交合期。合并风出来,容易扰乱改革节奏。
五是要有利于国资增值
判断企业兼并重组是否成功的标志,不是兼并重组工作最后是否完成,而是能否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系性优势,而且还要看国资是否保值增值。如果追求一蹴而就的重组,超级公司更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协同,这样强强联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有的央企此前过度扩张,曾一度登上世界500强,但很快急转直下,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负责人留下烂摊子,继任者必须采取收缩战术,而由于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著效果,继任者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因此,不是所有的央企都有合并的必要。目前来看,石油、电力合并重组的几率非常小。重组背后一定要看到国家利益与发展战略。
2015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调整布局结构。央企要坚持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剥离重组长期亏损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竞争力。
黄丹华在会上强调的“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其目的是“促进项目融资、孵化注资和产权流转”,既适用于合并收购,也适用于分立剥离。
显然,中国企业正在迎来与全球企业接轨的重组潮,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类重组动作的频率都会升高。因此央企重组潮是可期的,央企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由内而外地革新,同时做大做强做优。
但是,这个时间段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说来就来的。中央层面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将成为全国国企改革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只有在上述意见发布后,中央和地方国企改革路径才有章可循。
当然,强强联合不能等同于兼并重组,它是企业扩张性重组中的特殊现象,需要具备竞争对手国际化、产业演进有潜力、国家战略有要求、自身发展有需要等诸多要求。从历史来看,西方市场的强强联合也遵循这样的规律。
目前,一些股民疯狂进入央企合并概念股,有被套的危险,应当警惕。老百姓的钱进去容易出来难,现在已经出现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等现象,这是有相当大风险的。
中央政府、国资委一再强调强强联合要遵循市场规律,因此,一些人炒作的成规模的“央企合并潮”是不会出现的,至少在近期内不可能出现。要等国企改革的大政方针出来,才知道未来是何局势。(作者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