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银行拟推员工持股计划 银行业混改期待政策明朗

2015年04月29日 06: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9日讯(记者华青剑)北京银行2014年年报以及2015年一季报已经披露完毕。值得关注的是,4月27日,据北京银行高层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推员工持股计划是该行今年计划工作之一,目前正在起草方案,计划年内公布。

  A股方面,4月28日,银行股全线大涨。不过,北京银行当日停牌。

  此前,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已分别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接下来银行业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北京银行拟推员工持股计划今年五方面谋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北京银行总资产达到1.52万亿元,较年初增幅14%;全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16%。信贷资产质量方面,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86%,拨备覆盖率324%,拨贷比2.78%。今年一季度,该行单季实现净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10%。不良贷款率为0.93%,较上年末有所提升。

  中国经济网记者翻阅北京银行2014年年报发现,该行2015年力求打造创新的业务增长引擎,以“大零售、大投行、大资管、大同业、大直销”为主要创新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银行业经营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需要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员工持股计划就是其中一项有益的探索。

  北京银行拟推员工持股计划,是该行高层在4月27日的业绩发布会上透露的。“员工持股计划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影响深远,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拴在一起,通过股权关系建立关系,银行发展的内生动力会越来越强。”该行高层称。

  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A股市场方面,因有重要事项未公告,北京银行4月28日开市起临时停牌。但是,受此消息影响,银行股普涨。

  据媒体报道称,北京银行在上市之初,就曾推动过员工持股计划,当时计划的内容大概如下:原来持有公司股票的一家股东退出,北京银行回购大约3000万股,分配给公司骨干。后来随着北京银行不断壮大,加上人员流动,持有这部分股份的员工比例逐渐减少,目前不到一半。

  混改重要一步未来期待政策明朗

  员工持股计划是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安排,该计划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者、普通职工和所有者利益共享,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截至目前,A股市场已有130家上市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或类似方案,持股方案如期实行,将募资超300亿元。

  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均已公布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在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招行A股涨停,民生银行收盘涨幅为4.57%。

  其实,政策利好已经为上市银行出台员工持股计划打下了基础。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

  A股上市银行推出的首个员工持股计划,发生在民生银行。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4年11月7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拟发行不超过140846万股A股普通股,募集资金不超过8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在员工持股放开的大背景下,面向员工定增新股将成为银行资本补充的主流选择。

  再来看看招商银行,今年4月10日晚间,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向不超8500名员工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定向募资不超过60亿元。在财经观察人士余丰慧看来,招商银行员工持股计划不仅是国有银行混改的示范,而且是员工持股计划改革的参照。“从国企改革高度看,给混改特别是最敏感最难啃的国有银行混改探了路子。”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一步,绝大部分银行都愿意尝试员工持股,但主要障碍在于财政部关于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员工持股管理办法尚未正式出台。因此部分银行员工持股计划虽有预期,但短期受制于财政部办法尚未出台。

  中国社科院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员工持股将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符合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要求,并有望带动其他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陆续跟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后续能否在全行业形成趋势,一方面要看其实施的效果以及单个银行的具体实施状况,此外还要期待政策更加明朗。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