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亟待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作为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的关键角色,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为此,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和绿色资本网将于2015年7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绿色资本论坛”。论坛以“绿色资本,引领未来”为主题,旨在构建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与社会资本融合发展的高端合作交流平台。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就绿色金融进行专业解读。
《经济参考报》: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形势的越发严峻和经济转型升级,绿色金融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绿色金融究竟是什么?它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杨再平: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包含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信贷等金融资源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降低环境和社会风险提高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内容。
绿色金融的市场发展潜力极大。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围绕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治理,碳交易等领域已产生了大批项目,融资需求迫切。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计,2015年到2020年,中国绿色发展的相应投资需求大约为每年2.9万亿人民币,总计17.4万亿人民币。而根据我国的财政状况,85%的绿色投资要依靠社会资本,而绿色金融体系将是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的关键。
《经济参考报》: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在银行业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
杨再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计,2012年,中国的绿色投资规模大约为12614亿元人民币,通过市场实现的融资规模大约为11258亿元人民币,2008年这个数字是4380亿元。
目前国内银行已经基本搭建了绿色金融体系框架,针对绿色信贷的特点,在逐步丰富对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手段。同时,围绕绿色金融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实现银企双赢的目的。例如中国银行业协会在2014年牵头成立了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银监会已陆续出台《绿色信贷指引》和《能效信贷指引》,鼓励各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各银行也都在努力进行绿色金融的制度制定和产品开发工作。
《经济参考报》: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面临哪些挑战?
杨再平:总的来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仍存在不少挑战。
首先,关于绿色金融,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配套政策的扶持力度。例如,针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额度内降低存款准备金要求,发行绿色金融专项债券、研究环境税、环境污染责任险等环境经济政策等,对绿色产业和产品实行贴息或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支持绿色经济项目。其次,环保信息共享机制还待完善,环保违规企业信息发布纳入银行征信系统等方面工作还没有充分实现。绿色信贷的评价体系尚待建立,银监会正酝酿制定一套针对绿色金融的评分评级办法。第三,相关激励和惩罚机制还有所缺失,个别地方还存在“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最后,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定义不清,缺少绿色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和市场机构之间的利益和行动分歧限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经济参考报》:您刚刚说,我国绿色产业年均投资需求为2.9万亿元人民币,这笔资金从哪里来?
杨再平:资金不是大问题。首先,绿色信贷是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节能减排目标首先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优先支持;其次,绿色金融不仅包含银行信贷的直接融资工具,还应该包含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一批债务融资工具;第三,通过基金公司、交易所、新三板等开展的股权类融资也是绿色金融的融资来源;最后,融资租赁公司和大型集团企业的财务公司也是绿色金融来源的重要补充。
《经济参考报》:未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如何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杨再平:关于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可以总结为三句话,效益性原则是目标,审慎性原则是前提,可持续原则是保证。绿色金融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不再是单纯的寻求最高投资回报率,而是追求可持续的回报率。
具体来说,我建议从五个方面着手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一是推动绿色金融立法,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明确并加大环境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强化有关责任部门的执法权力,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二是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第三方机构的协调合作。建立稳定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借用社会监督、社会评估的力量。三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货币政策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政策要与发展绿色金融相协调。四是加快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环境成本信息系统和绿色评级体系,为决策者和全社会投资者提供依据。五是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引导作用。建立国家级“绿色金融专项基金”,在政策性银行内部应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