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收藏在于收藏它的文化价值

2015年04月24日 16:18    来源: 华夏收藏网    

  清仿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乾隆粉彩九龙纹天球瓶,而全国绝无仅有的宋汝瓷匜则堪称国之重器……这些稀世珍宝你见过吗?眼下,它们都被收藏陈列在位于郑州市航海东路的中博鉴藏古玩艺术馆。

  在古玩艺术馆除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品,还有每天从天南海北直奔这里作鉴定的藏家,每到周末馆里更是爆棚,他们要拜访的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

  卢鹤寿是中博鉴藏古玩艺术馆的创办者,也是这里驻馆的专家组组长,在广东卫视、香港卫视、河南卫视等都开设有自己的栏目。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为几位来自山东的客人鉴宝,经过一番“望、闻、问、切”,遂得出结论:“这只赏瓶是晚清的粉彩,底子是光绪年间的,上面是后仿的。这个留下。其他4件一看就是典型的化学料,纹饰也不看好,回去退了吧!”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客人听了,有欣喜有失落,但对鉴定结果十分信服。

  回归桑梓:打造一张中原文化优质名片

  每个走进中博鉴藏古玩艺术馆的人,都为这里的藏品叹为观止,这里几乎每件都弥足珍贵,书画区更是大师名家力作,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的真迹。一位资深收藏家到这里看过后兴奋地说:“有一老板刚刚请我过目收藏的一批名人字画,我一看全是一堆‘烂糟货’。假的毁眼,真的养眼,这里的作品才让我眼前为之一亮!”

  卢鹤寿对于馆藏再熟悉不过,每一件都能讲出一段历史,讲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卢鹤寿说,中博鉴藏古玩艺术馆藏品3.8万件,是目前河南省单体面积最大、藏品最多的古玩艺术馆。

  卢鹤寿是河南周口人,他1972年离开家乡,40多年来一直在外地工作。谈到建馆初衷,卢鹤寿说:“虽然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但乡情难忘,去年受邀决定回郑进军古玩艺术文化产业,以期打造一张中原优质文化名片。”

  “河南是个文化大省,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收藏交易者众多,但现在拍卖公司比较多、艺术品行业比较混乱,藏家显得很迷茫,所以构建这样一个专家、藏家、买家互动的平台。目的是通过这些标本让藏家认识到什么是真品,让藏家东西有出口。而对买家来说,我们也是保真保退,让买家放心。”卢鹤寿说。

  “传道授业、解疑释惑,这是一生的追求”

  “艺术馆里绝大部分藏品是家藏。”卢鹤寿生于收藏世家,到他这辈已是第四代传承,从小耳濡目染,兄弟几个都会“看东西”。卢鹤寿更是对国家对民族充满责任、担当与奉献意识,他已决定将来自己的藏品不留给后代,全部捐给国家。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眼下收藏热持高不下,藏家都希望自己的藏品得到权威人士的肯定,并从中学到更多鉴赏知识。收藏界有句话,专家鉴定藏品,藏家鉴定专家。而卢鹤寿就是被收藏界认可的最具公信力专家。

  卢鹤寿自言,40年来从未有过午休,常常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中午只用一刻钟时间吃饭。一天看下来,身子都是飘的。虽然也想多些休息时间,但面对从四面八方找上门来的藏家,他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争取让他们按时赶上回程的火车、飞机。

  “东西真,让藏家知道它们的价值;东西不对,让藏家知道它们错在什么地方。凡是来的人都说增长了知识,知道了对错,提高了眼力,以免他们再走弯路,再错下去。传道授业、解疑释惑,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有一说一,不能给钱就说真,不给钱就说假,这是职业操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采访当日,卢鹤寿遇到一位从内蒙古来的藏家,经过认真鉴定,用肯定的语气告诉藏家:“这只宝石蓝底、盘着两条白龙的元青花是罕见珍品,价值在3000万元。”在座闻之皆惊,藏家更是掩饰不住喜悦之情,坦言只是数千元收购。这位藏家说,自己是第二次来找卢鹤寿搞鉴定。“北京我也找过几个所谓的权威专家,但他们就一句话,其他啥也不讲。卢老师从年代、釉色、做工都一一把细节讲清楚,毫无保留,让人心悦诚服。”卢鹤寿的眼力和人品得到了众多藏家的肯定。

  “真正的专家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学者”

  “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折射出一种历史信息,真正的鉴赏家独具慧眼,能从中观望出不同的时代风貌。比如山东藏家的那件晚清粉彩赏瓶,底是乾隆年间的,上面那个是光绪年间的后仿,这叫晚清仿前清,这种仿法叫官仿官、后仿前。”卢鹤寿说。

  为什么不是一个历史时期呢?“这叫寄托款,用以寄托情怀。清代康熙的很多东西,打的是明代宣德,出于对前一个朝代的缅怀,这个可以打。”

  “比如光绪崇拜康熙帝,称康熙朝为‘大康熙’,一说起‘小康熙’就指的是光绪当朝。瓷器也常打康熙款,形制、用料、做工样样都仿,这对专家来说很考眼力。搞收藏需要综合素养,研究瓷器不懂历史不行,还要懂文化,懂民俗,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卢鹤寿说,看一件瓷器要看时代特征,如康熙盛世社会很安定,民众生活休闲,反映渔樵耕读的题材很多,就连树上的鸟也是如此,画得很肥,很安逸,看它的样子,蹲在树上连动都不动,反映了社会的稳定和富裕。

  每天鉴定几十件,甚至上百件艺术品,要调动多少历史的、专业的鉴定信息,谁也无法计算。“没有别的爱好,工作就是爱好,爱好也是工作,我把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

  “有人说我是火眼金睛,识古通今,说到我这儿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这些都是靠家学熏陶和长期的学习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为了吃透瓷器如何作假,他在景德镇跟着大师制作、仿制,在江苏宜兴,他天天跟着大师烧紫砂壶,知真而辨假,所以才能一眼判真伪。

  卢鹤寿的书法是童子功,自幼秉承家学,他的书法从颜楷、隶书入手,自成一家,其作品曾被法国卢浮宫收藏。2014年被评为中国当代书法家五十强,其作品作为国家名片被国家邮电部发行新中国成立65周年马年邮票。

  他国学深厚,熟背唐诗宋词,撰写古诗词、对联,常常信手拈来。正如他所说:“真正的专家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学者。”

  感悟收藏:历史文化是收藏之本、收藏之源

  “一个藏家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有人把他领到一个地方,指着说这是一个宋代的墓,让他拿出100多万买了它,里面东西都归他。藏家同意了。现场从里面挖出36件瓷器,老先生以为发了大财,高兴坏了。第二天把我喊去,我一看,好家伙,把青花都埋进去了。宋代哪有青花呀?我当场否定了。36件瓷器都是现代工艺。”这叫“埋地雷”,卢鹤寿说。

  “过去说眼见为实,现在眼见都不为实了。藏家犯的错误实在让人痛心。”卢鹤寿认为,现在,全国收藏大军达8000万,不管是投资型还是收藏型的藏家,普遍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历史文化是收藏之本、收藏之源,没有综合学养的基础,谈收藏只会是一句空话。

  “收藏永远不缺市场,缺的是眼力。他告诫藏友一定要多看少动,多到博物馆参观真品,只有多看真品才能锻炼自己的眼力。还要多向专家学习、向圈内行家请教,‘读书万卷,不如名师指点’。 古玩的核心是什么?‘古’是历史年代,‘玩’是鉴定赏析。收藏就在于收藏它的文化价值。”

  卢鹤寿说,端正收藏动机和出发点是涉足收藏的重中之重,“搞收藏不只是收藏财富,更是收藏文化、收藏快乐、收藏健康。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去享受收藏。”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