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超百只分级基金来袭 基金公司担心“踩踏”难存活

2015年04月22日 07:37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牛市的来临,让分级基金站在了风口。申万菱信旗下的申万证券分级基金规模,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从去年三季度末的29.86亿份飙升至去年四季度末240亿份之上。

  资产规模的急速扩张,让基金公司年底规模座次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也深深地刺激着公募基金的神经,引发业内更疯狂的跟风行动:2015年在证监会排队领取“身份证”的分级基金数量已飙升至100只之上。

  “分级基金同质化严重,市场空间容量有限,同一指数标的后发的分级基金要想生存下来,实属不易。”沪上一位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理财部(微信公众号:火山财富huoshan5188)记者。

  份额扩张利器

  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新基金审批进度表,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共有114只分级基金申报发行,已获批10只,还有104只正在等待准生证,分级基金扩容潮已是热浪滚滚。

  刺激基金公司纷纷上报分级基金的是一组数据。申万菱信旗下的申万证券分级基金,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资产规模从去年三季度末的29.86亿份飙升至去年四季度末的240亿份之上。申万菱信在分级基金的规模也猛然扩大至390亿元。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有27家基金公司布局了58只被动跟踪指数的分级基金。“辛辛苦苦一年,还不如别人几个月的成果。”深圳一家基金公司营销人士对此感叹。

  从申报分级基金的公司来看,鹏华、银华、申万菱信、信诚、招商、富国及易方达等基金公司组成了分级扩容的大军。

  鹏华基金在去年最后一天,一口气申报了7只分级基金,涉及环保、酒类、医药卫生等诸多领域。今年2月15日,又申报了5只分级基金,选取如高铁、新丝路、“一带一路”等热门主题。按照证监会现有流程,鹏华基金今年要发行的分级基金数量已达到12只。

  申万菱信基金则在今年陆续申报了以医药等为主题的3只分级基金。信诚基金(博客,微博)已申报6只产品。

  进入2015年,易方达在分级基金的布局明显加快,1月4日申报了易方达标普500指数分级基金,不到半个月就申报了并购重组、国企改革等6只分级基金,3月初又申报了保险指数分级基金。“我们公司今年以前没有布局分级基金,现在想搭建平台,今年计划发行8只分级基金。”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公司计划发行10只分级基金,目前还在积极筹备中。我们希望构建完备的产品线,从而能在各个时期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工具化产品。”沪上相关基金人士表示。

  牛市的急速扩张,成就了相应的分级基金,那么这种猛增的份额能否保持稳定呢?

  沪上一位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分级基金主要是由母基金、A类份额和B类份额三种结构组成。由于A和B份额只能在场内交易,不能够赎回,所以A类和B类份额多数时候比较稳定。且从三类份额的占比来看,场外的母基金份额占比很小。唯一导致规模缩水的,就是当A、B份额整体出现折价时,套利资金会在场内购买A和B份额,转托管至场外,进而赎回母基金的操作。

  规模扩张的同时,意味着基金公司管理费也是增收的。通常,股票型基金在首发期,除认购费均属于代销渠道外,基金公司还得将唯一的管理费分出一部分给代销渠道。据了解,对于股票型基金,银行在管理费上最少也要拿走三成,有的高达七成。

  从现行的费率结构来看,分级基金的管理费率为1%,都属于基金公司,不用分给银行。而其他基金是要给渠道激励的。“银行不喜欢指数基金,通常当做纯指数基金来卖。不过,有银行愿意发指数分级基金,目的是为收取规模扩大后的托管费。像分级基金B端的收费,往往是券商客户较多。”前述沪上基金人士如此表示。

  产品同质化严重

  “分级基金是一种很不错的投资工具,但是我现在担心的是踩踏风险,就是后面的分级基金很难存活下来。”一位资深的指数基金基金经理表示。

  所谓的踩踏风险,就是指多只分级基金跟踪同一标的,而这些分级基金有的只是在编制方法上稍有不同,有的甚至只是具体的结构条款有所侧重,同质化严重。先发的分级基金具有明显优势,而后发基金往往要面临流动性的不足,进而难以存活,成为日成交量只有1万~2万元的僵尸基金。

  目前,基金公司对分级基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从跟踪标的和主题两方面考虑。“我们的思路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跟踪指数标的,市场行业指数和主题指数,像证券、银行、煤炭和有色。但是通过行业来分类,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价表现,使其股价趋同,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这类产品往往为看好行业提供工具,市场上看好证券分级基金产品就会去购买证券B。而选择主题行业分级基金,这类基金往往选择某一个主题中不同行业的股票来编制指数,作为分级基金的标的。二是产品的结构,市场上都是分成A和B,初始比例都是1:1,投资者更喜欢B类份额,A类适合保险公司,投机色彩较浓的就是私募和大户。只是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差异,如A类份额约定收益方式和金额不同等。”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产品部人士分析称。

  融通基金产品开发部总监罗瑾也认为,开发分级基金时一般会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第一,标的指数的预期收益率要好,母基金及B类份额长期能有良好的业绩表现;第二,由于B类份额有期权的性质,而波动率是期权定价的核心要素,因此波动率也是分级产品设计考虑的重点;第三,分级基金能在某一段时间持续出现正向溢价;第四,分级基金在二级市场上的成交量要活跃;第五,标的指数的逻辑清晰易懂,标的指数的容量和流动性较好;第六,公司要有好的营销策划、市场推广与投资者教育支持;第七,标的指数的稀缺性与先发优势;第八,从产品核心要素细节方面考虑交易所的选择,从场外母基金销售角度考虑托管行的选择等。”

  从证监会发布的相关信息来看,目前最为热闹的行业分级基金当属银行指数分级基金:未来将有11只银行分级基金陆续亮相。目前鹏华银行分级基金已发完,富国基金(博客,微博)正在发售。“众所周知,银行指数跟踪的标的样本容量足够大,可以多养活几只分级基金,但问题是11只银行分级基金产品也确实有些多了。相对而言,目前在证券分级基金方面有3只分级基金产品,市场流动性还是能够满足要求。”前述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

  此外,先发优势和市场推广,对基金公司同样重要。先发优势使得基金公司在产品名称上占据优势。“目前市场认识到杠杆基金的价值,证券分级基金他们首先会想到证券B,这样的先发优势格外重要。”前述产品部人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业内的通行做法是,分级基金产品拿到证监会的批文后,会立刻到上市交易所去申报发行。目前是批量审批,一般就谁先报,谁先获批。

  然而,并不是所有分级基金一经推出就能获得成功,后期培养也很重要。典型案例之一,国联安基金于2010年推出国联安双喜分级基金,最高时期规模曾达到100亿元,现在只剩10多亿元。最大的问题是公司没有对分级基金给予适当地维护。“那些公司做的分级也就是今年才有些感觉,市场推广特别是对客户的教育非常重要。”一位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坦言。

  不过,也有公募基金人士认为,分级基金的确是投资指数标的的最佳工具,但这无法体现公募基金主动配置资产的能力,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公募基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踩踏风险

  就是指多只分级基金跟踪同一标的,而这些分级基金有的只是在编制方法上稍有不同,有的甚至只是具体的结构条款有所侧重,同质化严重。先发的分级基金具有明显优势,而后发基金往往要面临流动性的不足,进而难以存活,成为日成交量只有1万~2万元的僵尸基金。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分级基金如何选      2015年04月22日
  • · 首只电子分级基金发行      2015年04月22日
  • · 鹏华基金发行首只酒类分级基金      2015年04月21日
  • · 分级基金渐成新宠: 今天你分级了吗?      2015年04月21日
  • · 鹏华中证酒指数分级基金      2015年04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