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各界分析人士普遍看好央行降准

2015年04月21日 19:55    来源: 国务院英文网站    

  国务院英文网站4月21日消息(记者:陈梦炜 莫竞西)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自本月20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利率全面下调1个百分点。国际各界分析人士普遍看好,将此举解读为增加货币流动性以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增长。

  香港汇丰银行分析师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此次高达1个点的降幅,意味着1.2万亿人民币(约合197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将被注入中国的金融系统。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滨说:“很明显,这次降准的幅度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他指出,此次降准幅度为2009年来之最,其背后考量因素是近期宏观经济表现的疲软。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造业与房地产领域的调整成为了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稳增长已成为当前施政的核心。”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主席戴维·马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向世界表明了其明白作为一个主要债权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表示:“央行降准表明,坚挺的人民币为中国采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措施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愈加坚挺的人民币对经济产生了紧缩效应,为此央行用降准来对冲这种效应。

  马什认为,下调准备金率是明智的举措,并强调这些都只是方向性调整,不应该被认为是强刺激。

  率先提出“金砖四国(BRIC)”概念的英国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的吉姆?奥尼尔认为,在经济进入低通胀、低增长的周期之时,采取更多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仅仅是显而易见的手段,而且非常有必要。

  奥尼尔说:“一直以来,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总是提前采取措施,在泡沫成真前极力避免泡沫的出现。”

  谈到中国经济,奥尼尔表示,对于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而言,7%的经济增长率相当于日本经济实现14%的增长,或者美国达到4%-5%的经济增长率。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邓肯?弗里曼称,近期的一些数据显示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经历全方位的放缓,而中国政府数月来出台的政策均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应对。

  “中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在推进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够高的经济增速。”

  弗里曼说,与美国和欧洲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刺激性措施相比,中国采取的措施更加稳健。信贷和现金供给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并未采取任何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同时,他也指出,如何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类似2009年后的泡沫,尤其在房地产领域,这将成为一大难题。

  他最后说:“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在放缓,但很明显,它并未衰退。”

  瑞银证券A股策略团队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提到李克强总理近期表态将加速出台新政以稳定经济增速,此次降准将主要利好传统资金敏感行业,如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和有色金属。

  研究机构龙洲经讯的首席研究员亚瑟?克罗勃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多年处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高位,这也为其进一步下调留出了空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正在试图平衡地方政府债务,中国的央行能够,应该,也有很大可能会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一举措具有积极意义,表明决策层在努力抵消潜在资本外流的冲击,稳定宏观环境。”摩根士丹利驻香港的首席大中华经济学家乔虹对彭博社说。

  中国人民银行还宣布,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自4月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陈佳 王旭 刘佳 郜爽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