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皮:今天的万达就是当年的可口可乐 王健林值得投资吗?

2015年04月20日 15: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即便首富如王健林也是如此,万达商业的股价就让他无可奈何。

  作为万达集团的旗舰,万达商业于2014年12月23日在香港挂牌上市,实话实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日子,对于上市公司尤其如此,圣诞节前的人们心思不是在归途就是在准备归途之中;所以,此前视作香港股市弥补阿里缺席的最大礼物的万达的上市就波澜不惊,开盘价仅仅为48港币,而这个价格就是IPO的发行价,盘中曾经一度低落至43港币,当天收盘价仅为46.75港币。此后的万达股价也没有多少起色,直到2015年4月13日一个旱地拔葱,平地上涨了13.45%,一口气冲到56.60港币,成交量突破20亿港币,市值才达到2560亿港币,折合人民币不过2000亿才多一点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万达院线。

  2015年1月22日,发行价为21.35元的万达院线在深圳中小板挂牌 ,这个目前国内最大的院线不出意外的当天以30.74元人民币封住涨停板,此后便是连续12个一字板涨停,第一波冲击到109.59元,调整之后第二波最高冲击到134元整,以最高价计算,市值超过750亿人民币。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仍。

  万达院线之于万达商业,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根本就不是一个体量级的。年报显示,2015年院线的收入是53.4亿,利润是8个亿人民币,而万达商业的收入则是1078亿,利润则是248亿元,也就是说,万达院线的利润不过是万达商业的一个零头而已;但是,从市值来衡量,万达商业不过就是三个万达院线而已。

  这是天方夜谭吗?

  这不是神话故事,这就是A股和港股的现实。一方面A股的狂热助推了万达院线的股价,而电影票房的暴涨又拓展了投资者的想象;另一方面,沪港通的开通也让南下的资金有了炒作内地优质股的可能,如果不是港股通的作用,估计万达商业的股价也不会在短期内被快速拉高,万达商业的市值还会被人为地低估。事实上,即便如此,万达商业的股价依然低于几乎所有国际投行的估价,美林的建议买入价是57港币,高盛是73.80元港币,而花旗是68港币。万达商业的市盈率目前不到7倍,如果按香港同类公司的市盈率计算,万达的市值将达4000亿港币;但是,这就是万达商业选择在香港挂牌的代价,没有地方可以去说理,也许万达的发展过于顺风顺水,王健林的无所不能注定要承受资本市场的磨难,万达的上市本身就是好事多磨,过去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公司上市无门,现在是政府扶持房地产行业,但是万达已经撤消了在内地的排队转投了香港,起大早赶晚集来形容万达的上市再适当不过。港交所欢迎万达在香港挂牌,万达的挂牌无疑也能提升港交所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港交所毕竟是一个离岸市场,香港的投资者包括境外的投资者对于万达缺乏直观的感受,无法对万达的估值作出合理的判断;所以低估是绝对的,也是正常的。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万达商业在A股上市,那么至少在市值上万达就不会吃哑巴亏,万达目前的转型概念足以让其搭上互联网+的概念,而不夸张地讲,成为一个O2O的巨无霸正是万达的远景。万达商业在未来的净利润三分之二来自于租金,2013年核心利润是130亿,2014年是148亿,2015年是170亿-180亿,去房地产化是真的不是假,联合百度腾讯的 电商飞凡网也是真的不是假,轻资产开发万达广场更是真的不是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开发更会把轻资产的形态和REITS结合起来把房地产信托资产证券化落到实处;所以万达广场现在109家的规模在2020年完全有可能做到400-500家,2025年做到1000家,互联网金融在万达广场这个封闭人群的O2O既完成了众筹的集合又完成了资产证券化的变现,同时也为中国政府解决房地产的出路找到了一个通道,万达商业的转型有目共睹,是价值投资的理想标的物,99.99%的投资者这辈子不可能成为王健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持股的方式成为王健林的同行人和他共享其成!

  与一个中国首富同行何乐而不为?与一个梦想把万达做到世界顶级企业的首富同行何乐而不为?让王健林去替你实现你心中的梦想何乐而不为?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巴菲特不就是因为持有了可口可乐么,今天的万达就是当年的可口可乐!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