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招股书改了又改 团购幸存者窝窝终圆上市梦

2015年04月10日 07:10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在多次冲击IPO之后,窝窝终于圆了上市梦。

  北京时间4月8日晚,窝窝敲响了纳斯达克的钟声,股票代码为“WOWO”,发行价为10美元,开盘价为11.06美元,一度冲高至11.63美元后回落,最低跌至9.64美元,收于每股10.29美元。

  窝窝是百团大战后的幸存者,经过两次艰难的转型后,始终有上市野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亿欧网联合创始人兼O2O分析师黄渊普表示,窝窝创始人兼CEO徐茂栋是一个有上市情怀的创业者,作为互联网最烧钱的商业模式,窝窝是徐茂栋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所以他应该有这样的情结。

  徐茂栋的上市情结

  窝窝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2015年赴美上市的第一支中概股。根据窝窝最新的招股书显示,其计划通过本次IPO发行最低450万股ADS,相比上次更新的最低发行量363.6万股ADS有所提升。发行区间为9~11美元。本次用于计算费用的最高融资额为5933万美元,比上次招股书有所降低。

  美股机构经纪商罗森布拉特证券公司驻旧金山中国股票研究主管JunZhang表示,考虑到窝窝尚未盈利,而且融资金额和IPO首日交易量都不大,虽然抢占了今年中国O2O企业赴美第一股的位置,但估值对国内第一梯队的美团和大众点评网并没有参考作用。

  该人士表示,公司也许趁现在中概股时间窗口开启的契机急于赴美上市,且美国对O2O的估值高于中概股的平均估值,但是后续还需要做更多的内部功课,公司转型的成绩并未在业绩上有体现。

  业界一直关注大众点评和美团的上市,不料却被窝窝抢了头彩,而窝窝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自今年1月10日首次向SEC递交了IPO招股书后,四次更改招股书,预计融资规模从5400万~6600万美金最终确定在5933万美元。

  团购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史上竞争最为惨烈的风潮之一,也是互联网特色烧钱游戏的典型代表。在这几家团购网站中,窝窝算是一个异类。窝窝是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团购网站,在历经百团、千团大战之后仍然能够活着,且是现在存活较好的平台中,唯一没有“靠山”的团购网站,像大众点评、美团、糯米、拉手等都通过被注资或者被收购的方式,找了强大支撑。

  也正因如此,即使转型“本地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窝窝仍然被外界认为是一家团购网站。在团购行业低迷的当下逆势上市,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

  黄渊普表示,徐茂栋是一个有上市情怀的创业者,有些创业者可能不想去纳斯达克敲钟,但窝窝在徐茂栋手中经历多次转型,作为互联网最烧钱的商业模式,窝窝是徐茂栋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相信他是有这样情结的人。

  虽然上市之路一波三折,但徐茂栋依旧认为美国资本市场最适合窝窝,因为美股能发现“尚未盈利但具有成长性的公司”的价值。徐茂栋表示,在成功挂牌纳斯达克之后,除了融资需求之外,“对公司品牌和号召力的提升是有价值的”。

  移动端成“胜负手”

  启动IPO之前,徐茂栋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窝窝比喻成“中国的生活服务业天猫”。徐茂栋认为,既然是服务业天猫,窝窝做的就是平台生意。

  这是窝窝成立以后的第三次转型。在此之前,窝窝还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以及商城模式转型。而为了上市,窝窝商城提出的概念为“本地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即为本地化的娱乐和生活服务商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业务为本地生活服务类商家在窝窝平台开设网上店铺,向消费者直接销售其服务或产品。

  上市后,谈起公司的长期目标,徐茂栋表示,公司从2012年开始就在尝试摆脱“烧钱”的团购模式,转为毛利润率更高的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在最近一次路演中,他感受到美国投资人对中概股持有积极态度,虽然在阿里风波之后,投资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假货问题很关心,“但是我告诉投资人,窝窝是到店交付,生活服务是没有假货的。”徐茂栋如是说。

  不过,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O2O是整个团购网站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对于所有O2O的参与者而言,最大的战场将是在移动端,这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撑,窝窝上市后能否找到盈利点并形成持久盈利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把握住移动端的机会。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