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股市“改革牛”提供硕大平台

2015年03月31日 07:23    来源: 证券日报    

  【编者按】

  随着3月28日正式公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本,“一带一路”战略呈加速推进之势。我们认为,这一战略将对中国股市“改革牛”引导形成共振格局。为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战略的理解,本报自今日起连续刊发《论“一带一路”与“改革牛”》系列评论。今天刊发的是第一篇。

  ■董少鹏

  近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公布。这一重大战略将显著地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幅员范围,使壮大了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共舞,必将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革牛”因此而拥有更硕大的运行平台。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会提高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水准,扩大经济合作的规模;其次,会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文化交流,提升合作的深度,从而为中国营造相对宽松自如的外部环境;第三,可以将国内资源与沿线国家资源统筹起来、互动起来,消化和重组过剩产能,优化产能结构,提高地区乃至洲际的整体经济效益。

  应该说,“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升级的产物,也是“发展起来的中国”为世界提供的第一份优质公共品。目前,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正在加紧组建,已有43个国家同意加入到亚投行。各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对外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双边贸易或多边贸易模式,而是升级为相互融通、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并朝着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把一体化发展模式搞好了,中国的地缘优势、体制优势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所谓中国只推进经济改革、不肯实施政治改革的说辞就会失去市场;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政治底蕴就会显露出生命力。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赢得优化的发展效益、优化的外交关系、优化的国家形象。

  而这些收获,也必将体现在股市上。因为股市不单是经济指标的晴雨表,也是改革进程的晴雨表。当体制改革适合市场需要、促进乃至引导市场前行的时候,投资者的信心就充足,上市公司的价值就会被挖掘并得到认可。我国股市长期缺失独立定价权,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没有得到外界一致认同的表现。如果这种融合发展走得好,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感受就会改变,中国经济就不再是“迷雾一团”,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实料”。笔者预期,通过这种融合发展,合作方对中国的体制特点、优势也会更加认可。这种制度自信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中国股市也必将对此做出积极的反映。

  当然,“一带一路”战略也会面临风险: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不会一帆风顺,域外国家与中国之间、域外国家与域内国家之间、域内国家之间,博弈不可避免,磨合不可缺少;每一个投资项目也会面临投入产出的盘算,有的也会亏损,还有的可能干不下去。但这些风险相对于亚洲国家共同的发展利益而言,都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都应该努力化解而不是放大。因此,合作共赢的主旋律会受到一时的干扰,但不会出现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对“一带一路”所搭建的硕大合作发展平台充满信心。

  股市作为价值发现的重要平台,前期对“一带一路”概念股有过挖掘。就具体板块来说,包括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板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板块,电力及相关基础设施板块,还包括通讯板块、金融板块、贸易板块等。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巨大,首推高铁装备,其次是核电设备,还会包括船舶制造、大飞机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

  虽然一带一路概念也出现了短期过热的情况,但笔者认为,值得挖掘的题材是广泛和立体的,是可以持续的。对“一带一路”概念股炒作过度透支未来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多元化的资本持有者也在认真研读“一带一路”战略,他们会认知到这是一项长期战略、一项充满挑战的战略。我们应当相信,掌握中国大中型资本集团的人们会做出理性的判断;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这些资本的持有者也将逐步具备大国心态。


(责任编辑: 刘佳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多项政策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2015年03月21日
  • · 滴滴快的宣布战略合并      2015年02月15日
  • · 快的、滴滴宣布战略合并      2015年02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