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全球化合作论坛副秘书长张其佐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经济学家、全球化合作论坛副秘书长张其佐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正确认识理解“松紧适度”十分重要。以下是张其佐的主要观点: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应警惕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全面刺激政策效果已经递减的风险。总体来看,我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正在增强。同时,也应看到金融调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处于三期叠加时期,过去长期依赖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导致货币信贷总量过多,杠杆率过高,产能过剩过高,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有限。在此背景下,国内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增强,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并伴随着不少的风险。总之,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不是全面宽松,其核心是货币政策要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关系平衡营造一个中性的货币金融环境。这就要求根据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做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和“紧中有松,松中有紧”。但是,一旦遇到突发性大的风险时,就应“采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及时发出稳健货币政策的明确信号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如果经济大幅下滑得到有效控制,就要立即踩刹车,防止“过度放水”。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货币供应量M2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与经济运行相匹配。衡量“松紧适度”的标准就是看政策与经济运行的合适度。根据我国多年M2规律性的增长幅度是:在物价处于可控范围的前提下,货币供应量M2应比名义GDP增速略高2-3个百分点。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M2增速略高于GDP增速与物价CPI升幅之和。从过去中国传统经验数据表明,只要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调控这就是一个稳健或中性的货币政策。去年货币供应量M2增速12.2%仍高于名义GDP增速2.6个百分点,今年货币供应量M2预期目标增速12%左右(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指出: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仍高于预期名义GDP2个百分点,如不发生大的意外,应该说可以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广义货币M2的数量和名义GDP的增长关系比较大,但是货币供应量M2过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M2过小就会导致通货紧缩和经济过冷。需要说明的是,我国M2的增速略高于GDP增速与物价CPI升幅之和,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总储蓄较高达50%(家庭储蓄率超过30%)左右和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达70%,而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只占社会总融资的10%偏低。这种现象与美欧发达国家不一样。
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要“必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重视GDP但不唯GDP,而是按照“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应更加注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区间调控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收入的关系。区间目标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货币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最终目标。区间调控目标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盲目发展和经济大起大落,今年区间调控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和收入即经济增速稳在7%左右、保证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上限”就是防通胀即把CP1涨幅控制在3%左右。
二、对于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来说,区间调控就是我国经济列车配置上的仪表盘。这就需要把握好区间调控框架:当经济运行区间逼进“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保就业和居民收入;当经济运行区间逼近“上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防通胀。就当前经济来说,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区间目标离下限不远。宏观政策应及时发出稳健货币政策“紧中有松、结构性放松,向适度宽松靠近一些”的明确信号,及时增加货币供应量M2提供流动性支持,侧重阻止经济继续下行。而就中长期来说,宏观政策应回归“中性”——既要防止经济惯行下滑,又要防止强刺激大放水。从而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新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最后,需指出的是要注意把区间调控稳增长和定向调控促改革开放和调结构有机结合和平衡,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的力度和手段,向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要速度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