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妈“小白”恨透分级基金B上折算

2015年03月23日 08:49    来源: 金陵晚报    

  牛市让分级B行情火爆异常。随着蓝筹股价高歌猛进,多只分级B基金发生不定期上折。不过,不少没有经验的分级基金投资者在持有的分级B上折后,抱怨为什么连续涨停后反而亏钱?基金业内人士对此则见怪不怪。有公募基金人士对《金证券》记者表示,“分级基金比较复杂,大妈‘小白现象’很普遍,做好知识普及、投资者风险提示就显得很重要了。”

  无数大妈为它竞折腰

  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引得众多大妈竞折腰,纷纷购入分级B。为啥?高杠杆、高收益!

  据悉,分级基金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A类份额、B类份额,后者称为分级B。A类份额的性格温和,收益率很稳定,一般约定年化收益率6%左右。它将每个单位1元的资金——几乎是全部家底,借给分级B炒股。

  由于分级B借了A类份额的资金,加上自己的资金,其初始杠杆率一般是2倍。因此,它的性格比A类份额激烈得多,净值波动幅度相当大。

  什么概念?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分级B凭借着杠杆,赚钱能达到自有资金的两倍,赚得快又多。

  牛市背景下,大妈们和其他市场资金的追捧,最终造成分级B出现大面积的高溢价率,例如市场一度常见整体溢价率超过30%的分级B。2014年12月19日,权益分级场内的份额突破千亿大关。

  一位持有分级B的基民张大妈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承认,她自己并不知道分级基金的具体构成,“只知道可以像股票一样买卖,在牛市里涨得比其他的基金和股票多。”她透露,从去年12月份入市至今,她持有的一只分级B已经盈利32%。

  “上折算”亏钱假象

  然而,在分级基金上折后,很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不满意了,因为“连续涨停后反而亏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业内人士指出,分级基金的“上折算”可以变相理解为“送股分红”。一般在分级B净值达到2元时,就会触发上折算的阀值——分级B要将赚来的1元净值拿出来分红。

  具体怎么操作呢?1份基金送0.5份的分级B,以及0.5份的A类份额,不送钱而是送份额,谁也没有拿走你一分钱财富。尽管卖出获得的A类份额,转换成分级B,会损失一定的市值——很多人因此讨厌上折算。但实际上,一旦频繁出现上折算,投资者拥有的分级B将拥有滚雪球般的基金份额扩张能力,并在连续上涨中,拥有复利般的财富效应。

  不过业内人士提醒,分级B在上涨时杠杆率在降低,在下跌时杠杆率增大。一旦市场趋势逆转走熊,杠杆蜜糖就变成杠杆毒药,将放大损失。

  震荡市“钱景”难料

  市场对分级B需求的激增,使得基金公司今年上报分级基金的数量不断扩大。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2015年,该公司预计推出11只左右的分级基金,会更加细分行业性分级B。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则表示,今年预计推出5只以上的分级基金,以补充产品线。

  《金证券》记者统计了解到,目前在售51只基金中(A、B分开计算),结构型基金的数量达到了21只,这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群航(博客,微博)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分级基金是基金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分级基金构架比较复杂,投资者在买入时,一定要先搞清楚分级基金的原理,作为基金公司,也应该加大分级基金知识普及和投资者风险提示。

  对于分级基金的“钱景”,华宝证券研究员李真表示,2015年上交所分级基金的上市更是给分级基金的江湖平添一份变数,在股市蓝筹新常态格局下,上交所分级平台或将带来一批新贵。不过,随着股指创新高后波动加大,今后的市场格局有望进一步重塑,投资者要慎对分级B天然的风险。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