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南洋1.3亿投教育基金 公告前机构精准“押宝”

2015年03月16日 07:44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去年12月,随着发行股份购买昂立科技100%股权事项的顺利完成,新南洋(600661,前收盘价39.89元)摇身一变成为“市场教育第一股”。这个漂亮外衣显然惹人关注,进入2015年,公司股价持续上涨,惹人艳羡。特别是3月10日~12日,新南洋股价更是大幅异动,累计上涨28.76%。龙虎榜数据显示,机构及本地游资在这几日凶猛杀入。

  紧接着,新南洋于3月14日宣布,拟出资1.3亿元参与投资教育产业投资基金。事实上,教育概念正是当前A股市场的热门概念之一,教育基金也与新南洋重组后的主营业务——市场教育十分契合。不过,机构的灵敏嗅觉难免让人对公司此番投资是否提前泄密产生疑问。

  牵手大股东投资股权基金

  据新南洋公告,公司拟出资1.3亿元与交大产业集团、东方创业、上海赛领资本受托管理的上海赛领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上海赛领)以及上海创旗投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创旗投资)共同设立教育产业投资基金。基金名为上海交大赛领创业教育股权投资基金 (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教育基金)。值得一提的是,交大产业集团为新南洋第一大股东,东方创业(600278,收盘价15.48元)则为主营进出口的主板上市公司。

  据悉,教育基金总规模10.05亿元,首期认缴出资总规模为5.025亿元,存续期5年。除新南洋出资1.3亿,持股25.87%外,交大产业集团出资1.2亿元 (持股23.88%),东方创业出资1.5亿元(持股29.85%),上海赛领出资1亿元(19.9%)。创旗投资出资253万元(持股0.5%),担任该教育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对外承担该基金的无限责任。

  据公告所述,教育基金主要从事境内外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重点投资整合教育培训类的优质资源,包括但不限于K12、国际教育、职业教育、互联网教育等领域。新南洋表示,(成立教育基金的目的在于)通过借助专业投资团队和融资渠道,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搭建更大的资本运作平台,帮助公司并购符合发展战略和主营布局的项目和企业,有利于推动公司教育及教育培训主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公司主营业务产业链整合和扩张。

  机构合计买入1.0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方案发布前,新南洋股价大幅异动。

  3月10日~12日,新南洋股价放量上涨,期间两度涨停,累计涨幅高达28.76%。在这三个交易日中,新南洋股票成交量为3060.27万股,成交金额逾11亿元。3月10日~12日龙虎榜数据显示,买方前五大席位名单中,机构专用占据了前两名,分别买入5711.87万元、4617.70万元,合计1.03亿元。此外,被市场誉为上海本地游资“大本营”的中信证券上海溧阳路也现身买四席位,买入金额为3853.45万元。买入前五席位累计买入2.14亿元。有意思的是,此前的2014年12月4日~8日,新南洋曾一度遭机构“抛弃”,3个交易日遭两机构专用席位卖出近1.3亿元。

  在投资教育基金的利好消息发布前夕,机构的突然回归,难免惹人质疑。记者注意到,一些投资者便在股吧里发出了“为什么机构能提前进入”的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据新南洋公告所述,公司审议此次投资的第八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12日召开,发生在股价异动之后。但是,公司早在3月2日便以邮件方式通知了参会人员。这说明,公司对此次投资的筹划至少始于3月初。东方创业的公告则显示,该公司于3月9日向其董事发出了通知,于3月13日召开会议。而新南洋股价的异动也正是发生在两家公司向董事发出通知与召开会议之间。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