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4日讯 今日,四位全国人大代表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新常态下的广东民营经济》访谈节目,节目中代表们共同探讨了新常态下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代表们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人才,广东民营企业创新迫在眉睫。 >>> 点击进入访谈页面
人大代表张国权、赖坤洪、戴振秋、张红伟做客《中经两会之夜:新常态下的广东民营经济》 /裴小阁摄
参加访谈代表有,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河源市政协副主席、广东三友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国权,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工商联主席、广东进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羽威农业集团董事长戴振秋,全国人大代表、乳源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伟。
“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打开了一扇窗
在谈到“一带一路”战略时,张国权代表表示,在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广东影响是很大的。他表示:“对广东来说,首先是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第二是对生态,第三是对经济,有非常长远意义。”他认为,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企业发展的更快。
赖坤洪代表认为,“一带一路”鼓励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所以他希望国家能够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财政制度上的扶持,并建议在外设立孵化器的政策。
戴振秋代表指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顶层设计,是为企业开拓了一个窗口,让我国的产品更有活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他认为,走出去后的产品定位等各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走出去,首先要培育大批的人才。其次,国家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张红伟代表表示,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把一部分产能消化掉。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他建议,要建立具体的扶持政策,并在人员培训上给予一些指导。
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才是短板
代表们认为,广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是一块短板。张国权代表表示:“广东更缺人才,因为最早发展的是广东,现在全国发展基本上持平,很多人才流向了北京、上海,广东新一轮的发展更加缺乏人才。”
赖坤洪代表认为,人才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是企业的心脏。他认为,名牌高校大多集中在大城市里面,因此,三四线城市的人才较为缺乏,招工难。他希望,国家未来能把类似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平台设在三线四线城市,从而加快三、四线城市企业的发展。他建议,在三四线城市,加大交通、医疗、卫生,还有文化的建设,把人才吸引进来。
张红伟代表指出,广东的民营企业,人才是一块短板,尤其是地处山区,三四线城市的企业,人才是制约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他认为,除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以外,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都要下一点工夫,而企业力量薄弱,他希望国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在分析广东缺乏人才的原因时,张国权代表表示:“广东是很发达,但是也有很穷的地方。”他分析道,广东的GDP的百分之八九十来自珠三角地区,这就是发展不平衡。
加强区域协调 创新迫在眉睫
张国权表示,经过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敢想敢干,广东民营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广东民营企业喜欢单打独斗,忽视企业文化等等,新时期新常态下,就面临各方面的问题。张国权表示,广东民营经济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过大。
据了解,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四个市,民营经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相比而言,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现状。在这方面,代表们也建议应尽快出台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强区域协调,促进民营经济均衡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不过,赖坤洪代表指出,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仍然是民营经济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赖坤洪还表示,跟长三角、黄三角比起来,广东的民营企业传统产业比较多,高科技产业相对缺乏,在创新驱动这方面存在不足。
戴振秋代表也指出,广东民营企业创新已是迫在眉睫。他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一直处于一个领先的排头兵位置,别人把你好的经验好的东西学习走之后,进行再创新再开发,不创新可能就会被淘汰。
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个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人才、技术、设备等都不如国有和外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注意以资本为纽带,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之路,摒弃“盲目从众”、“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专业分工协作。张红伟表示,必须对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民营企业“抱团取暖”。
新常态下的民企发展需法律护航
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这对民营经济而言,是挑战,也是良机。经济新常态下,民营经济要在自身做大做强中实现社会责任担当。代表们表示,民营企业要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深层的精神积淀,承载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力量。张国权表示,企业应该从企业文化抓起,打造核心品牌,以此来开拓市场,市场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誉战,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在产品质量、价格、管理、服务等方面把好关,这样企业才能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张国权还指出,一定要跟着市场走,新一轮的国家新常态下,企业要抓住机会,主动转型,“以变应万变”,释放出民营企业更大能量。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过去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过重、各种收费多,代表建议应淸理附加在民营企业身上的不合理的法律法规,戴振秋呼吁,尽快提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把顶层设计做好,以此推进创新。张红伟也指出,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应该废除,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让民营企业从束缚经济发展的这些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中国经济网记者根据文字实录整理)
手机查看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