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监管政策落地在即 P2P将入理性阶段?

2015年03月05日 07:1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邓莉苹 发自深圳

  近年来,随着P2P网贷迅猛发展,同时风险事件频发,监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3月4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透露,关于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一个意见”,将会很快出台。

  而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今年也提出了关于P2P监管的提案。

  此前,多位P2P人士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希望纳入监管,盼望监管政策能够尽快出台。不过,监管政策的出台或许也会带来整个行业的洗牌。

  另有专家认为,2015年,网贷行业将过渡到理性和监管趋严的阶段。

  P2P或现更多新模式

  2014年,P2P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贷行业年报》,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底,网贷运营平台已达1575家,当年新上线的网贷平台超900家,这些平台平均注册资金约为2784万元。

  不过,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出现。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达275家,是2013年的3.6倍。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进入P2P行业的仅仅是所谓的“草根”,如今,不少有实力的大公司,包括银行、上市公司等也开始布局这一市场。

  中国P2P网贷指数课题组负责人胡尔义认为,随着上市公司、国企、银行等行业大佬进入,P2P将在2015年涌现更多的新模式,P2P将走向大资产管理范畴,围绕P2P为核心的资产生态链将逐步形成。2015年,网贷行业将从火爆但混乱的现状,过渡到理性和监管趋严的阶段。

  业界期待监管政策出台

  目前,因为缺乏监管,加上P2P平台鱼龙混杂,导致网贷行业广受诟病。客观来说,没有监管和门槛较低,确实能让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但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还是希望能够尽快出台监管政策,使P2P成为被“认可”的机构。

  珠宝贷CEO李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期待尽快出台监管细则,既可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又可以在剔除部分纯诈骗或自融等非规范平台基础上,有效保护投资人的权益。

  马蔚华也在提案中写道,近期P2P平台“跑路”、倒闭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而且给行业发展蒙上阴影。

  马蔚华认为,应该落实有节奏、松紧适度的监管,并且鼓励、引导行业自律组织和第三方评级、咨询机构的发展,而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并实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准入和退出规则、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实行监管及要求P2P平台进行信息披露等几大方面。

  事实上,2014年,P2P行业的监管思路开始逐渐明朗,目前已明确归口银监会监管。去年9月,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曾在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主办的“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提出P2P网贷行业监管的10点监管思路,其中包括规定P2P机构不能建立资金池、要有行业门槛及资金第三方托管等。

  胡尔义认为,一旦监管政策落地,将会带动法律、征信、银行等基础设施向P2P行业开放,给整个行业行业带来一次新的洗礼和机遇。

  不过,行业的监管或许也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洗牌。

  胡尔义认为,在行业准入门槛和平台经营规范方面,监管政策的出台会起到一定的洗牌作用,但主要还是促进行业的价值回归。

  李笋也认为,一旦政策出台可能会加速行业洗牌,P2P平台会在后期规范经营后实现优胜劣汰。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