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昌控股斥7亿在沪拿地 旅游消费催热主题公园

2015年01月21日 07:16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1月19日,海昌控股(02255,HK)发布公告称,公司中标上海3个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耗资约7.28亿元,该等地块将用于建设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包括一个主题公园及配套酒店)的公园部分,预计2017年具备开园营业条件。

  此外,近日有媒体援引外媒消息称,万达集团拟斥资2000亿元在国内打造12座主题公园。

  有行业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规划的主题公园都与度假深度结合,强调旅游消费,这是旅游消费爆发下的一个必然结果。不过,随着北京环球影城的落户及上海迪士尼即将开业,旅游市场面临的巨大机遇与挑战也可见一斑。

  竞争还是协同效应?

  海昌控股此次中标的3个地块位于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畔西北面。根据公告,地块1和地块2用于开发集海洋、极地动物观赏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地块3是餐饮旅馆业用地,开发总建筑面积不小于2.4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配套度假酒店,将与地块1及地块2上建造的主题公园同步开工、同期开业。

  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是海昌控股第一座旗舰型海洋主题公园,海昌控股主席曲乃杰称,“该项目对海昌控股战略意义在于,项目的落成将有效填补集团在华东区布局的空白,完成全国布点;同时,基于上海的地理优势,该项目的建成将帮助海昌进一步打开东亚区域性市场,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

  然而,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将遭遇劲敌。据媒体报道,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将于2015年底开业。

  “从产业竞争角度看,在已有迪士尼的情况下,再开发一个海洋公园确实会形成竞争关系,且地处较为荒凉偏僻,客流量可能不如预期。”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称。

  华美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表示,“两者在客源上差异很大,迪士尼以家庭亲子娱乐为主,海洋世界偏向运动型娱乐,竞争关系的确存在,但不是很大。”

  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坐落在滴水湖畔,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位于川沙镇,都隶属于浦东新区,两者距离约22公里。海昌控股总裁王旭光认为,两者之间可产生互动协同效应而非冲突,如香港迪士尼主题乐园与海洋公园一样。

  主题公园“再度逢春”

  2014年底,海昌控股还分别斥资4.17亿元和1021万元收购大连海昌发现王国和重庆海昌加勒比海。目前,海昌控股拥有6座海洋主题公园、一座冒险主题游乐园及一个水上乐园。

  海昌控股加快在全国布局主题公园,在王旭光看来,是因为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主题公园作为旅游业的核心板块,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另一家国内主题公园运营商——宋城演艺,自2014年12月18日起便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有业内人士猜测,不久前宋城演艺斥资5000万港元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此次停牌可能是打算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布局海内外文化旅游项目。

  同时,国外主题公园巨头也对中国市场“垂涎三尺”。1月13日,北京通州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15年环球影城将正式开建,目前拆迁工程已完成98%,预计2019年建成营业。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万达集团计划斥资2000亿元在国内打造12座主题公园。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在广州与无锡建造的主题公园将致力于使游客从香港和上海的迪士尼公园分流出来。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此前透露,未来1~2年,公司的主题公园和电影世界等互联网娱乐业务,会超过影视娱乐板块的盈利能力。

  “国内第一代和第二代主题公园都以观光为主,欢乐谷等第三代主题公园开始强调娱乐,但自2014年下半年特别是2015年初以来浮出水面的主题公园都与度假深度结合,强调旅游消费,最典型的莫过于有酒店、餐饮、零售及市政基础设施等作为配套,这其实是国内旅游消费爆发下的一个必然结果。”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