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快的打车再获6亿美元融资 BAT三巨头分别撑腰

2015年01月16日 07:04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尽管争议不断,但大量热钱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向移动互联网出行平台。

  昨日(1月15日),快的打车官方证实,该公司完成了6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软银集团领投,阿里巴巴以及老虎基金也参与了此次投资。不过,3家公司的具体投资比例并未公布。

  快的打车董事长兼CEO吕传伟表示,新一轮融资将帮助公司继续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进行更大的投入,同时稳固并扩大已有的市场地位。该公司副总裁李敏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发展专车业务,并打造更为全面的出行平台。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其竞争对手滴滴打车和Uber均进行了大规模融资。滴滴打车融资7亿多美元,主要投资者包括腾讯、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和俄罗斯投资公司DSTGlobal。Uber则与另一巨头百度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一名曾参与快的融资的创投人士认为,仅从竞争格局而言,快的和滴滴还将持续在补贴大战上缠斗下去。不同的是,消费者会从补贴中培养使用专车或租车的习惯,这将成为打车软件们最终的核心盈利点。

  快的欲走向国际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快的打车提供的服务已经覆盖了国内包括香港在内的358个城市。其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一号专车服务,目前已覆盖56个城市。

  易观国际最新数据显示,快的打车在国内打车软件市场中已占据54.4%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一。与此同时,快的打车也是唯一在香港地区与多家国际巨头竞争的国产打车软件。

  李敏透露,快的打车在香港市场同样占据行业第一,市场份额超过30%,公司计划加快国际化步伐。

  快的打车于2012年5月创立,2012年12月,快的打车获得了阿里、阿米巴基金的天使轮投资;2013年4月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共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初,完成由阿里、新天域等4家机构投资约1.2亿美元的B轮融资;2014年10月,快的拿到了由老虎基金领投、阿里跟投超过2亿美元C轮融资。

  软银投资打车软件快的并非是第一例。2014年10月,软银与印度打车应用ANITechnologies的现有股东共同向其投资2.1亿美元,并担任领投方。随后的12月,软银又以2.5亿美元投资东南亚打车应用GrabTaxi,这是该公司在东南亚互联网行业的最大一笔投资。

  GrabTaxi联合创始人BrianCu曾向媒体公开表示,软银希望建立起一个全球出租车APP联盟,合作可能涉及信息共享和跨平台预订。

  软银副董事长NikeshArora表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快的打车已成长为中国打车软件行业的主导者。“鉴于其自身拥有优秀的团队及超强的执行力,我们相信快的打车的业务未来将显著成长。”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软银投资快的,可能会与此前投资的两家公司形成联盟,并在全球范围内与Uber展开直接竞争。

  分析认为,以电信业务从日本起家的软银,在投资了众多优秀互联网企业之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以快的打车为代表的车载互联网,希望在打车应用这块形成一个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抗击诞生于美国的Uber。

  事实上,在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市场,快的打车在和Uber的竞争中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美国科技网站Cnet等也曾表示,Uber在中国面临快的打车的激烈竞争。

  风险与机会并存

  作为一个存量市场,打车软件在出租车出行方面已经趋于饱和,且市场格局已经趋于稳定。有着无限增量的专车市场似乎更具想象空间,也吸引了诸多租车公司参与其中。

  与业界想象的并不一样,原本以为打车软件在出租车的补贴大战偃旗息鼓,行业会有平静的发展。但是,从2014年下半年专车服务推出开始,各种面值20元到100元不等的优惠券大量发放到用户的打车软件中,比如一号专车注册,若首次绑定信用卡会获得60元面值的代金券,滴滴专车和易到用车给出的优惠券也同样是大手笔。

  由此可见,这一轮“烧钱”比前一轮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敏坦言,专车服务主要针对高端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个领域的盈利模式非常清晰,只要有一笔订单,对我们来说就是现金流。如果这块能快速增长起来,对公司整体的盈利都会有所改变。”

  连日来,关于专车服务是否合法的争议甚嚣尘上,但交通部的表态也让专车市场的形势变得明朗。交通部称,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同时,也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交通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日前出台,提出将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制管理,进一步形成畅通有序的行业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

  这意味着,有着稀缺汽车租赁牌照的租车公司将成为抢手资源。有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到专车服务中来,其面临的挑战比打车软件时期更激烈。“一方面说明这个行业被看好,另一方面也因为缺乏行业规范使这些公司都面临一定风险。”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