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叶檀:股权众筹新规对券商有利

2014年12月22日 07:41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12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了 《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股权众筹业务进行了初步的界定。该方案直击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规定“融资者应当为中小微企业或其发起人”,以往主要希望通过银行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现在允许通过股权众筹平台。对于高风险的小微企业而言,银行不是天使,股权投资者、风险投资者才是真正的天使。

  今年的数据印证了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的重要性。清科集团董事长兼CEO倪正东近日曾表示,今年前11个月,VC投了155亿美元,共1873个项目,是VC历史上投钱最多的一年;同期PE投资500亿美元,历史的最高投资年份2011年PE投资是270亿美元,今年创历史新高。

  此次 《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打开了一道口子,让拥有一定资产的人在特定的通道下,进入这个市场分享收益,也承担风险。相对于此前的市场进入者而言,可能门槛更高了,相对于政策风险而言,门槛算是降低了。

  平台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网站或其他类似电子媒介)为股权众筹投融资双方提供信息发布、需求对接、协助资金划转等相关服务。私募股权平台不能自融自花,不能为项目担保、代持股权等,不能成为可以交易有价证券的交易所,不能兼营P2P网络借贷或者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上述种种限制,使未来私募股权平台的收益来自于服务费,规模越大,服务费越多,收益越高。

  此次《管理办法》的发布,对券商有利。随着中国融资模式逐渐从银行贷款过渡到证券融资,相比银行而言,券商的政策与市场优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银行不能进行企业股权投资,而券商可以进出自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表示,“作为传统直接融资中介,证券经营机构在企业融资服务方面具备一定经验和优势,因此,《管理办法》规定证券经营机构可以直接提供股权众筹融资服务。”券商资金实力强,并且背后有隐性信用背书,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实力强大的券商,将成为私募股权领域最重要的一支力量,银行只能望洋兴叹。

  令人疑惑的是,此次 《管理办法》未涉及资金托管问题。如果平台可以碰资金,不必寻求第三方托管,那么沉淀在平台上的资金,以及平台的信息,将是两笔巨大的资源。谁能够染指这块肥肉?

  私募股权投资是高风险行业,这次设定了资金等门槛,其他的交给市场解决,投资者责任自负,风险与收益自行权衡,没有人为投资者买单。

  投资者的范围圈定在投资单个融资项目的最低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单位或个人;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单位;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等几个条件,满足一个条件就可进入。虽然这些条件不算绝对的“高富帅”,但也排斥了抗风险能力差的草根群体。以往P2P投资或者余额宝上千块、几百块的投资,在股权众筹市场,恐怕是看不到了。

  从股权众筹条例看,动用抗风险能力强的民间资金,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未来金融市场的大方向。由协会制订游戏规则,各投融资的机构、个人在游戏规则内行事,监管者不再为市场变化背书。赚钱,鼓掌;亏钱,自己找地方哭泣(除非中间有违法违规现象)。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为什么券商股的展望空间好于银行股,从这个小小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较为明确的信息。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券商股:疯狂牛市的癫狂样本      2014年12月21日
  • · 券商借利好再掀上市高潮      2014年12月19日
  • · 市场震荡期仍未结束      2014年12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