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沪港通满月依然“南冷北热”

2014年12月17日 08:10    来源: 深圳商报     陈燕青

  沪港通自11月17日正式启动,到今天刚满一个月。从整体运行情况看,北上买A股的资金远大于南下买港股的资金,“南冷北热”的现象持续凸显。多位业内人士昨日表示,由于沪港通使用额度较小,短期看对两地市场影响不大,但沪港通意味着A股国际化进程的提速,未来两地市场的联动将增强。

  南冷北热持续凸显

  根据港交所提供的数据,自11月17日沪港通推出以来至12月12日前20个交易日,沪股通及港股通均呈现净买入状态,即沪股通及港股通的全日买入成交额均超过卖出成交额。这使得沪港通总额度稳步减少,截至上周末,沪股通的总额度用量为645亿元人民币,余额为2355亿元人民币;港股通的总额度用量则为83亿元人民币,余额2417亿元人民币。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冷北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香港股市处于相对高位,而内地股市则处于长周期慢牛起步阶段,因此香港投资者更倾向来内地避险投资。二是由于沪港通目前开放标的均为大市值股,香港投资者喜欢而内地投资者不喜欢。”

  不过,沪港通的实际交投活跃度要远高于额度所反映的情况。港交所数据显示,自沪港通推出以来的前20个交易日,沪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额为58.4亿元人民币,平均额度用量为32.9亿元人民币,占每日额度25.3%;同期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额为7.57亿元人民币,平均每日额度用量为4.77亿元人民币,占每日额度4.5%。

  A股大涨港股下跌

  昨日沪指大涨2.31%,而恒指却大跌1.55%。如何看待两地市场近期的背离?对此,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昨日表示,一方面是因为A股的低估值吸引了国内投资者包括楼市等实业资金的进场,带动了指数的大幅反弹,沪股通额度使用远大于港股通也说明了资金对A股的认可;另一方面港股的走弱主要是因为美股走弱拖累以及香港“占中”的不良影响。杨德龙认为,目前A股的蓝筹股阶段性比港股贵,未来港股不排除出现补涨。

  同信证券分析师胡红伟则认为,沪港通总量依然很小,还不足以改变两地市场的结构。近期外围市场大跌,对新兴市场的担忧加剧,这是香港市场走弱的主要原因。

  投资者青睐哪类品种?

  从沪股通买入的个股来看,金融地产、公用事业等蓝筹股受到追捧。中国平安、大秦铁路、上汽集团成为沪股通资金买入量最大的个股,工商银行、中国太保、招商银行、中信证券等也受到资金追捧。此外,沪股通专用席位出现在保利地产、方正证券、天津港等个股的龙虎榜席位上。

  通过港股通买入港股则种类较多,除了部分H股折价幅度较多的个股如中海油服、洛阳钼业、金隅股份等以外,中芯国际、腾讯控股、汉能薄膜发电、现代牧业等也受到A股投资者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市场认为港股的稀缺品种银河娱乐、澳博控股等博彩股几乎从未出现在港股通活跃股名单中,而蓝筹股汇丰控股、港交所等金融股及长江实业、新鸿基、九龙仓等香港本地房地产股,港股通的内地资金似乎也没有兴趣。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三沪港通ETF基金今发行      2014年12月09日
  • · 港股交投活跃 结构分化明显      2014年12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