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降息后理财市场悄然生变 国债显优势成稳健投资首选

2014年12月04日 07: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自央行降息和《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理财市场已悄然生变: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发行量价齐跌,“宝宝”理财收益节节走低,股市连创新高……随着资金面持续宽松以及宏观经济风险加大,稳健型投资者重新青睐国债。有报道指出,未来国债或成为无风险投资最后的“堡垒”,其对存款的替代能力也将大大提升。

  理财市场悄然生变

  受降息资金面宽松等影响,银行新发理财产品的收益出现回落。虽然降息前发售的理财产品收益未变,但新发售的产品收益率则回落了0.1~0.2个百分点,产品收益维持在4.5%~5.5%之间。投资端收益的下行,将传导至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水平也将因此进一步走低。银率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殷燕敏表示,“此次降息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下行,预计平均年化收益率将跌破5%。”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出现了下滑,那“宝宝”类理财产品又会怎样呢?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宝宝类产品收益从6%、7%一路下滑,目前年化收益仅维持在4%左右。不仅如此,报告显示,至2014年9月30日,“宝宝”类理财的规模增速从下半年开始已经放缓,并且新产品扩容速度也在放慢。另一方面,P2P平台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P2P和银行理财的左右夹击下,“宝宝”类产品将面临激烈竞争。

  股市近来则不断刷新阶段新高,12月2日,A股在前期七连阳的势头上再度暴涨,沪指大涨3.11%,站上2700点,创14个月最大单日涨幅。12月3日,暴涨行情延续,早盘一度站上2800点关口,深成指盘中最高涨幅也超过4%,创下20个月来的新高。尽管如此,作为投资者来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仍是必须牢记的。

  随着资金面持续宽松以及宏观经济风险加大,稳健型投资者重新青睐国债。国债具有主权信用,安全性无忧,银行仅是承销渠道。因此,国债是无风险投资最后的“堡垒”。理财专家指出,虽然目前购买国债和存定期的利差已缩水,但收益仍是高于定存。从流动性上看,储蓄国债也优于定存。还有业内人士预计,明年或仍有一到两次降息,因此购买国债可提前锁定收益。

  稳健投资可选国债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国债分为凭证式、储蓄和记账式国债三种。三种都可以通过银行购买,但是凭证式和储蓄国债的利率要高一些,只在发行期间销售;另外,记账式国债也可以通过证券公司开立账户购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选择购买国债的类型。

  凭证式国债是政府为筹集国家建设资金而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一种中央政府债券,其前身是国库券,到期一次性发放利息、归还本金,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均可认购,它也是国家发行国债的主要方式。凭证式国债从购买之日起计息,可以记名,可以挂失,但不能流通。

  此外,购买凭证式国债后,如果需要变现,可到原购买网点提前兑取。除偿还本金外,在半年外还可以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当的利率档次计付利息。可见,凭证式国债能为购买者带来固定并且稳定的收益,但是购买者需要弄清楚如果凭证式国债想提前支取,在发行期内,它是不计息的,在半年内支取,则按同期活期利率计算利息。

  储蓄国债是面向个人销售的电子式国债,与凭证式的特点基本相同。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一般分为3年期和5年期,其风险性几乎为零,收益有保证,适合那些不要求太高流通性,能够长期持有,只求获得一个比同期定期存款收益稍高的投资者。

  而记账式国债是在实名托管账户中记账反映债权的债券,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日进行买卖,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买卖而获取价差收益,还能获得持有期间的票面利息。但是,收益和风险始终并存,对普通投资者来讲,如果在到期前卖出,而价差损失大于利息收益,则会损失本金。此外,记账式国债发行5天后就可以交易,流动性强,但是利率相对较低。(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京婷)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银行定存收益率逼近国债      2014年12月01日
  • · 你知道凭证式国债约定转存业务吗?      2014年11月12日
  • · 年内最后一期国债基本被抢空      2014年11月12日
  • · 300亿元凭证式国债今起开售      2014年11月10日
  • · 明年长沙13家银行可网购国债      2014年10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