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豪车车主“素描”:平均33.5岁 月薪3万

2014年11月27日 07:21    来源: 成都商报    

  昨日,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2014中国豪华车品牌特性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报告)。这份37页的专业报告是首个经过系统调查研究产生的豪车车主和品牌标签报告。在报告中,中国豪车消费群体是怎样的一拨人呢?

  据记者了解,该份报告选取了在华豪车品牌中最具代表性、市场覆盖较广的八个品牌:奥迪、宝马、奔驰、雷克萨斯、沃尔沃、路虎、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报告试图展示豪车车主特征,各大品牌车主形象以及品牌形象的区别。

  胡润认为,这份报告存在的价值在于思考由富及贵的中国车主用车特征,即“中国富裕阶层都购买什么样的豪华品牌?每个豪华汽车品牌的使用群体都存在哪些特征”。

  平均家庭月收入达8.8万元

  据悉,胡润研究院用8个月的时间,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对以上8大品牌共800位豪车车主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北上广以及成都四个城市进行多组定性座谈会进行深度挖掘。公开报道显示,截至今年9月中旬,成都市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07万辆,仅次于北京。

  据了解,在车主形象和品牌形象的定量调研中将118个形容词作为选项,分别定义了车主身份特征、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豪车品牌形象特征。通过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中国豪车车主整体属性为年轻,高学历,高收入。其中,车主平均年龄33.5岁,男性占76%,将近一成在国外时间超过3年。

  报告显示,豪车车主平均个人月收入3万元,平均家庭月收入8.8万元,家庭月收入超过10万元的比例超过30%;平均家庭总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达到10%。其中,奔驰车主家庭收入最高,平均总资产达到1130万元;英菲尼迪车主家庭收入最低,平均总资产为644万元;奥迪、雷克萨斯、路虎三品牌车主平均总资产为900万元上下;而宝马、沃尔沃、凯迪拉克车主平均总资产在800万以上。

  报告显示,路虎车主学历相对最低,沃尔沃车主学历最高;宝马车主女性比例最高,凯迪拉克车主男性比例最高;奥迪车主各人群皆有,路虎车主个体户多;宝马和路虎最张扬,雷克萨斯车主身份不鲜明,沃尔沃最低调。

  报告显示,豪车车主的兴趣非常广泛,旅游、美食、家庭活动、运动是他们最主要的兴趣爱好,女性喜欢运动的相对较少,她们更喜欢SPA/美容、艺术和环保。

  负面新闻影响车主购车选择

  报告显示,相对而言,男性豪车车主更关注价格、油耗、动力等实用性因素,而女性豪车车主对于外观、豪华感等非实用性要素的重视程度更高。

  在豪车车主心目中,兰博基尼、法拉利以及宝马是排名前三,最符合豪车特征的品牌。

  在受访群体中,安全性是豪车车主在购车时第一关注的要素,高达80%。紧随其后的影响因素则是乘坐舒适性、品牌和售后服务。

  胡润特别指出,冲动型消费成为了中国豪车车主的一个基本特征。“一般来说,他们就是冲动的,看到车展了,看到广告了,看到一个新车的上市,就是要买进来,这也是一个中国豪车车主购车的一个特色。”

  报告显示,8成受访的豪车车主都表示听过由于车主素质不高而导致的社会负面新闻。在这些负面新闻中,发生最多的是飙车肇事以及醉驾肇事的新闻,分别超过9成;无理蛮横打人的比例也很高,超过80%。绝大多数的车主肯定此类负面新闻对其购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比较大的占36%,认为完全没有影响的只有8%。

  相对于庞大的豪车消费人群,800份的调查样本显得单薄,但胡润认为,这次调查和研究“工作量非常大”。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