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马丁·李斯:在碳和其他排放元素上贴上价签

2014年11月26日 12:4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6日讯 今日,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马丁·李斯指出,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国家,都遇到严峻的环境问题。他认为在碳方面应该贴上价签,因为如果不知道碳的价格,就无法确保所有的企业能够遵守减排政策。点击进入专题

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马丁·李斯做主题发言 中国经济网裴小阁/摄

  以下为文字实录:

  非常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的老朋友张建平谈到了8年前的工作,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工作,而且取得了切实的结果,过去三年当中SDBC引领了一个重要,我们可以把第十个五年计划自下而上整合到一起,这是中国的一个问题,环境影响的问题,这是五年计划的最下面,但环境问题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中国据我了解整个环境产业非常重要,半年前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政策,这是非常大的遗憾,因为中国是经济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国家,我们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西方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当中非常仔细和谨慎的,但在西方也经历着市场基础点的影响,有些人认为政府不好的话市场也会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希望能够进一步看到这些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气候问题是有史以来所有市场的机制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河流、湖泊,我们市场系统并不好,它不能维持这样一些价值,所以,我们现在所生产的这个世界,总是追求短期的利益,但给人类长期带来了代价。现在市场价格必须精确地得以反映,我们要有真正的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仅是短期的代价和影响,也要知道长期的代价和影响。这是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国内政府层面上我们应该提供一系列可预测的框架,来指导这些私有活动,但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采取措施,我们必须提供非常清晰的法规和惩罚机制,在这个框架之下,这些私有企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很多好的案例,比如在日本1973年的案例就进一步展示了我们可以在能源使用和经济增长方面通过引入一系列政府的激励政策,帮他们实现很好的发展,加利福利亚也是通过非常好,非常谨慎的政策治理了环境;韩国通过关注绿色技术、信息技术,把它们到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刚才我们听到英国的案例,这些国家都有非常好的案例,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现在在中国以及中国以外都遇到很严峻的问题。绿色问题,我们在碳方面应该贴上价签,如果我们不知道碳的价格就无法确保所有的企业能够遵守这个政策,减少排放,我们必须在碳和其他排放元素上进一步贴上价签,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减排的力度,加大力度我们可以减少80%的排放。

  关于能源问题,沼气、水、污染等等,它们和再生能源的关联度,我们也进一步意识到,做投资决策上也要考虑它的外部性问题。

  我们昨天也谈到了一个话题,就是这些不良资产问题,不良资产和搁置资产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保证温度在2度以里的速度和范围增长,就需要做一些措施,对于投资者而言,比如在化石燃料产业的投资者,如果不给他们提出一些政策的话,那么我们无法直接能够将温度控制在2度以里。在美国现在就很难对火电厂进行投资。

  在中国生态金融方面,我们也面临很多不良资产问题,IAE和很多机构都已经面临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做出的决定,未来50年整个能源组合结构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在燃煤电厂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但一旦在燃煤电厂投资的话就会严重地污染环境,这是非常大的风险。但在政策导向上并没有专注火电厂都是问题,所以,现在市场的信号,不管是在替代燃料还是替代能源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必须通过战略实现经济增长,使能源实现重新组合,结构调整,这不仅仅包括我们不想谈的问题,就是能源消耗问题,如果看一下现在的数字,其实现在不能延续过去40年能源消耗的模式,所以我们必须要非常谨慎,在能源消耗方式上做出调整。

  国际层面上,现在国内政府不仅仅有责任,国际政府也应当承担责任,比如碳排放我们降低11%并不够,在目前的排放应该降低27%,这有经济、环境和政治影响,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外国家、发达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

  气候融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对于目前融资在政府间探讨是重要的话题。联合国气候谈判国家之内应该对气候进行讨论,我们现在将气候讨论来提升到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话当中,气候谈判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现在我们也就这个话题提出我们的真知灼见。

  在人民大学,我们有很多人才,有很多智库,不能忽视这些学术机构发挥的作用。我们应该把GDP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结合在一起看,不能孤立地看GDP的问题,否则看GDP就没有意义。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