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团”事件爆出前,券商的一份份研究报告把獐子岛捧得高高在上,而“冷水团”事件爆出后,一份份研究报告,将獐子岛打入冷宫。据了解,近6个月内,有13家机构对獐子岛的2014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并有至少4家机构对獐子岛发布了“买入”及“增持”的评级报告。“冷水团”事件爆发后,两家券商发布獐子岛业绩下滑的评级报告。不过,这些事后评级报告无异于“马后炮”。
农林板块迎来“人气”
最近什么最火?不是沪港通何时开通,也不是国泰君安预判400点成功,而是獐子岛养在海里的扇贝没了,而且是近8亿元的扇贝。一向以无聊和无料著称的农林牧渔行业终于迎来了人气。
公告称,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獐子岛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公司于10月14日向交易所申请停牌,并邀请海洋科学家和会计师到现场进行系统调查。根据存量抽测结果,综合判定公司海洋牧场发生了自然灾害,灾害主要原因为北黄海冷水团低温及变温、北黄海冷水团和辽南沿岸流锋面影响、营养盐变化等综合因素。由此,獐子岛虾夷扇贝遭受了灭顶之灾。
事实上,近6个月内,有13家机构对獐子岛的2014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并有至少4家机构对獐子岛发布了“买入”及“增持”的评级报告。
7月28日,中投证券发布题为《关注两个期限错配战略建仓机会来临》的报告,给出了“买入”的评级;7月30日,中信证券发布题为《2014年中报点评:亩产恢复拉升业绩,战略转型提升估值》的报告,也给出了“买入”的评级;8月26日,中投证券再次发布獐子岛的评级报告,题为《业绩增速仍在筑底,亩产回升即将验证》,给出了“买入”的评级;8月27日,中信证券第二次发布题为《业绩逐季提升,转型已经起航》的报告,并再次给出了“买入”评级;8月28日,海通证券发布题为《15年亩产改善,“市场+资源”战略有序推进》的报告,给出了“增持”的评级;而一个月不到,9月23日,银河证券发布题为《15年亩产有望回升,“市场+资源”战略稳步推进》的报告,也给出了“增持”的评级。
10月份獐子岛“冷水团”事发。
10月31日,申银万国证券发布题为《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损失与计提减值导致三季报业绩大幅下滑》的报告,给出了“中性”的评级;11月3日,瑞银证券发布题为《核销计提底播扇贝资产造成巨额亏损》的报告,并给出了“中性”的评级。而此前给出买入及增持评级的券商并无报告。
不过,在股民看来,这些事后评级报告,无异于“马后炮”。
私募两年前报告被印证?
据了解,此前也有机构对獐子岛提出了质疑。2012年,财新就刊登了一篇题为《獐子岛——又一个蓝田股份?》的文章。当时财新网特约作者、供职于深圳市上善若水投资合伙企业的岳大攀提出了许多质疑,在文章的结尾,他对獐子岛做了一个判断:我们有九成把握认为獐子岛大股东涉嫌长期占用獐子岛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导致獐子岛资金链紧张,不得不疯狂举债,甚至不惜举债支付红利,有息负债大幅攀升,利息支出大幅增加。为了掩盖资金被占用的事实,獐子岛将本来应该计入“其他应收款”的大股东占款计入到“存货”导致存货畸高,同时为了让巨额利息支出不影响当期利润,选择将大量利息支出资本化为存货,进一步推高“存货”,导致财务报表勾稽关系出现严重漏洞,大额存货来源无法解释。
岳大攀认为,2006年6月末獐子岛播撒在海底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亦可称“在产品”)为2.17亿元,到了2011年末底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为17.98亿元。单位面积的存货金额增加了91%,扣除掉价格因素,那每亩播种密度至少上升了70%,这已经超越了海产品播种的极限。
不过,岳大攀当时的研究报告受到了各方质疑。有人甚至怀疑他们故意制造獐子岛谣言,做空股票从而达到非法盈利的目的。
昨日,《金证券》记者联系到了岳大攀本人,对于獐子岛当年的调研报告,岳大攀并不愿意多谈。他只是表示,当年义正词严却遭受无端质疑,这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证券市场有太多不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