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津房交会闭幕 五天成交各类房屋1156套

2014年11月04日 14:28    来源: 北方网    

  五天共有超过15万人次参观,成交各类房屋10.4万平方米

  11月3日,历时5天的2014年天津房地产交易会圆满闭幕。房交会五天时间共有超过15万群众观展,累计成交各类房屋1156套、104329平方米。其中,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95套、51132平方米、平均价格15175元/平方米;二手住宅成交524套、43305平方米,平均价格13811元/平方米;房屋租赁成交137套、9892平方米。

  众商家云集亮相,助推本市住宅产业发展

  由政府主办的房交会已连续举办了33届,已经成为本市房地产业的盛会和品牌展会。政府通过其独有的公信度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开发企业看好房交会的平台作用,不断加大品牌宣传,推广产品,吸引更多的购房潜在客户。另一方面购房者消费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希望借展会寻得真实准确、质优价廉的楼盘信息。本届房交会以“美丽天津·和谐安居”为主题,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发挥房地产市场调控功能,为外埠进津企业职工落户安居提供房源信息,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环境,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本届房交会共设展位312个,会场面积14355平方米,参展企业100家,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含开发项目公司)75家、中介机构6家、媒体金融等相关单位19家,共推出各类房屋1609.9万平方米。

  改善型需求成为新建商品房主要客户源

  本次参展商品房项目坐落于中心城区的有28个,涉及企业25家,参展面积91.2万平方米。坐落于滨海新区的22个,涉及企业18家,参展面积48.2万平方米。坐落于环城四区及其他区县的41个,涉及企业32家,参展面积149.5万平方米。随着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提速,咨询东丽、西青、津南、北辰环城四区房源的客户明显增多,此外坐落京津冀一体化大交通体系内的武清、静海等地房源也颇受关注。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变化与我市轨道交通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五天商品住宅的成交情况看,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95套、51132平方米,平均单套面积为103平方米,高出二手住宅20平方米。改善型需求群体成为新建商品住宅主要潜在购买客户,他们通过出售自己的二手住宅,购买户型更大的商品住宅,以改善家庭住房条件。

  二手房参展量历年最大 成交量超过商品房

  本届房交会上一大突出特点是,二手住宅参展量达到历年之最,共有14.4万套,1321万平方米参展。包括买卖信息9.5万套,875万平方米;租赁信息4.9万套,446万平方米。从现场成交情况看,五天来二手住宅成交套数超过新建商品住宅29套,市场成交情况释放的信号充分反映了中央和本市新政支持居民家庭合理住房需求、鼓励自住及改善型住房需求的作用初步显现。另据中介机构反馈,二手房热销一方面是本次参展的二手住宅房源量大大超过商品住宅,另一方面二手住宅即买即住的特点也吸引了大批自住型和改善需求购房者。

  保障房展区人气旺 限价房成为关注热点

  为方便本市中低收入居民家庭选房,本届房交会共有3个限价商品住房项目参展,总面积10.94万平方米、1489套。项目均坐落在西青区,分别为天房集团的佳和雅庭,渤海天易置业公司的渤海天易园以及房信集团的彩虹城。在现场参展的保障房项目旁,不少参观群众一边观看沙盘、一边向工作人员咨询情况,场面热烈。记者在现场看到,保障房除设置沙盘、咨询讲解外,本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在政策咨询台前向群众讲解住房保障申请政策、房源情况等等。

  政府多部门联动服务群众最大化

  本次房交会继续往届房交会的优良传统,坚持服务企业、方便群众的办会宗旨,对参展项目进行认真核查,确保参展房源全部真实可靠。本次房交会所参展可售项目均具有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公示楼盘表,并按套标注销售面积、销售单价等内容,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为广大人民群众购房提供了一个便捷、安全的场所,同时也建立起一个开发企业与意向购房群众直接沟通的平台。此外,市国土房管局权籍、物业、房管、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资金监管、公积金、维修资金等14家单位将进场办公,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房地产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对近期出台的宏观调整政策做好宣讲和解答,五天共接待咨询近万人。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