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川九州股价翻番 军工资产注入引关注

2014年10月09日 08:37    来源: 金融投资报    

  自发布非公开增发预案后,四川九州受到资金明显关注,股价一路走高。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收购完成后,公司的盈利能力将有显著提升,并且主营将成功从民用向军民融合方向转型,业务结构更加均衡,成长性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资产注入引发股价大涨

  10月8日,四川九州再发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的公告。其实自5月30日四川九洲公布定向增发预案,股价便开始震荡走高,区间最大涨幅接近8成。而进入2014年后,公司股价已出现翻番。公开信息显示,公司拟向投资者发行不超过9500万股,募集不超过12.92亿元用于收购九洲空管70%股权、九洲信息79.14%股权、206厂房及补充流动资金。

  受益通用航空发展,未来3-5年我国将大力投入建设低空监测网络,四川九州作为地面低空监测设备主要供应商有望率先受益。在行业人士看来,机载防撞设备销量将随各型运输机数量提升而快速增长,同时伴随设备小型化定型,公司产品装配战机有望取得突破。

  背靠九州集团,四川九洲业务拓展获得市场明显关注。此次集团整合力度大超预期,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李晓光表示,四川九洲未来业务拓展值得期待。此次收购的资产均为集团公司盈利能力较突出的优质军工资产,在国内相应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九洲空管是通航放开最受益的标的,是通航监测技术ADS-B的唯一上市公司,在国家低空空域对空监视和通信设施试点建设项目承担任务最多,市场也份额最高,同时,公司还承担了包括国内多种军用空管设备、大飞机等空管应答设备的研制和销售任务。此外,九洲集团在对上市公司进行业务拓展的同时,也表现出集团公司对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意愿。考虑到集团公司作为国内军工骨干企业之一,同时拥有以军用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等核心军品为主,收入规模超过20亿元的优质资产,随着此次将部分军工资产整合进入上市公司,为后续集团公司其他核心军工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案例。

  收购增厚每股收益

  从目前四川九洲业务来看,行业竞争加剧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在完成收购后,公司业绩有望得到厚增。2014年四川九州中报显示,行业竞争加剧,国内有线电视数字整体转换步入中后期,有线机顶盒业务增长放缓,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63%,但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8.57%。

  四川九洲指出,面对复杂的经济和行业形势,公司围绕真抓实干增业绩、布局未来促发展的经营方针,一方面在大力开发传统市场,巩固优势市场地位的同时,通过节约降耗、降本增效深挖内部潜力,实现毛利提升;另一方面积极谋求转型,积极拓展新的技术领域和市场领域,力求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跨越。

  军工资产整合引发资金对四川九州的强烈关注,业内人士看好背后,机构投资者则在积极加仓。从中报披露信息来看,中邮核心成长基金、社保基金一一四组合纷纷较一季度出现加仓。同时,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还出现融通动力先锋、华泰柏瑞积极成长、富国天成红利灵活配置等多家基金。而在二季度中,机构投资者亦加大了对四川九州的调研力度,仅6月中就有20余家机构密集对四川九州进行调研。

  而在最近的一次登陆深交所交易公开信息时,四川九州继续被机构加仓。7月1日三家机构合计买入4100万元,折合290余万股,加仓痕迹明显。

  虽然四川九州自身业务面临压力,但完成收购后业绩将出现厚增。李晓光表示,基于收购的九洲空管和九洲信息的备考利润,预计2014-2016年四川九州将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99、2.29、2.49亿元,以发行9500万股考虑,对应摊薄后每股收益分别为0.36、0.42、0.45元。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