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元指数高涨打压全球大宗商品

2014年10月08日 10:0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9月底至10月初,美元指数迎来了一波暴涨行情,且美元对一揽子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均在大幅上涨。然而,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却在持续下跌,尤其是原油、铁矿石和黄金跌幅明显。

  今年6月30日以来,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下跌了11%,整个二季度跌幅为2011年以来最大。与此同时追踪10种主要货币对美元指数跳涨6.5%,为2008年以来的最大幅度。

  10月7日,在NYMEX交易的WTI原油价格跌破90美元/桶,且自7月份以来跌幅已经接近20%,布伦特原油价格也跌破92美元/桶,自7月份以来跌幅同样达到20%。

  机构仍在看空原油价格。花旗集团上周在报告中宣布将2015年WTI原油价格预估下调10美元至89.50美元/桶;并将2015年布伦特油价预估自105美元/桶下调至97.50美元/桶。同时,花旗将2014年四季度布伦特油价预估自109.30美元/桶下调至100美元/桶。

  美国劳工部(DOL)10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4.8万人,预期增加21.5万人,同时9月失业率骤降至5.9%,创2008年7月以来低位。

  受非农数据影响,国际黄金10月3日曾跌破1200美元大关,并刷新1189.64美元/盎司的年内低位,主要原因在于美国9月非农数据异常强劲,导致市场对于美联储提前加息预期升温,提振美元、美债收益率和美股走强。

  虽然近几个交易日黄金价格再次反弹至1200美元/盎司以上,但法国兴业银行报告认为,尽管短期金价可能受空头回补和低吸买盘的帮助迎来小幅反弹,但预计近期美国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改善仍将不断提速,最终促使美联储提早加息,料将有效抑制金价的反弹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追踪22种原材料价格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已跌至五年低点,同时大规模的资金开始撤离大宗商品市场,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已经连续向上突破86。

  分析人士认为,撤出大宗商品资金的投资者主要看淡此类资产的需求前景,尤其是谷物、能源和铁矿石等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明显的大宗商品。而这次美元的上涨,主要是受到美国经济回暖,名义或真实利率上涨的推动。

  世界银行[微博]最新发布的报告下调了2014~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世界银行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由于中国经济面临金融业的脆弱性及结构调整瓶颈的困难,经济增长将放缓,2014年经济增长率从原来预计的7.6%下调为7.4%,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下调为7.2%和7.1%

  此前,在9月份,高盛银行已将中国经济2014年增长预测从7.5%下调至7.3%,2015年则从7.6%下调至7.1%。

  以原油为例,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际能源署(IEA)、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均下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原油需求预估。

  与此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疲弱也在打压大宗商品价格,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数据已经持续数月低迷,也导致大宗商品的需求不足。除了螺纹钢和铁矿石之外,玻璃、焦煤、焦炭、热卷等建材品种近期跌势也非常明显,而螺纹钢和铁矿石自7月中旬以来已经分别下跌了15%和20%。

  除了能源和贵金属外,基本金属也在承压,伦铜在10月初也创下5个月价格新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10月3日公布的周度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的一周,对冲基金再次削减了黄金净多头头寸(期货与期权),至今年1月来的最低水平,同时还增持了白银和铜的净空头头寸。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