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阿里融资250亿美元登顶全球 中资成路人收获寥寥

2014年09月24日 07:48    来源: 京华时报    

  正如之前所料,在阿里巴巴上市首日股价表现强劲的推动下,阿里巴巴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团队在昨天启动了“绿鞋机制”,行使了超额配售权,以发行价抛出了比预定融资规模多15%的股票。这使得阿里巴巴本次IPO的融资总额达到250.3亿美元,成为全球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不过在这宗IPO中,跃跃欲试的国内资金在与海外资金的较量中,仅获得少量配额,铩羽而归。

  □最新进展

  超越农行成为圈钱大户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阿里巴巴IPO的承销商已经行使了超额配售权,这使得阿里巴巴本次上市的融资额达到约250.3亿美元,正式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据了解,阿里巴巴的IPO承销商已经完全执行了购买额外48015900股美国存托股票(ADS)的选项,每股ADS代表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一股普通股,这些股票会以每股68美元的发行价出售。

  这48015900股股票中,阿里巴巴集团新发行了2614万股,其余股票则来自雅虎、马云、蔡崇信等献售股东。在承销商完全执行了购入额外股份的选项后,阿里巴巴集团和献售股东从IPO中总共募集了大约250.3亿美元,从而创造了全球IPO融资金额的新纪录。此前,全球IPO最大融资规模的纪录由中国农业银行在2010年创造,融资总金额为221亿美元。纽约IPO期间马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次的融资主要将继续用在小企业和消费者身上,一方面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继续扩展公司的国际化业务。

  承销商获3亿美元佣金

  对于阿里巴巴上市承销商来说,执行“绿鞋机制”可以帮助他们以68美元的发行价获得额外的股票,从而获得丰厚的收益。据了解,在帮助阿里巴巴成为全球最大上市圈钱企业的同时,其承销商团队也赚得盆满钵满。

  按照此前的约定,此次IPO将支付给承销商的总承销佣金占整个IPO融资额的1.2%,其中阿里巴巴将支付1.218亿美元的承销佣金,出售股权股东将支付1.786亿美元,总计3.004亿美元,也创了纪录。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这5家主承销商,各自将拿到至少4720万美元,花旗将拿到2360万美元。除了这6家之外,阿里巴巴本次IPO还有一众“打酱油”型的承销商,多为中资企业,其中中银国际、中金公司等各自将从3亿美元里拿到300万美元,招商证券则是80万美元,最少的承销商可能只会拿到30万美元。

  中资成路人收获寥寥

  与承销商获利格局相类似的是,在阿里巴巴这宗超级IPO当中,中资机构所获配额少得可怜,海外机构则大受阿里巴巴青睐。根据纽交所方面的数据,在阿里巴巴上市首日,全球有超过1700家机构动用了3000亿美元参与配额认购,超额认购接近14倍。其中40家机构成为赢家,获得了80%的配额,这当中大约25家超级机构获得了50%的配额。而分给“散户”的配额只有10%,更要命的是这部分当中的大多数配额,还以亲友股的方式指定分给了李连杰等阿里巴巴和马云的小伙伴们。

  在机构赢家中,富达、黑石等与阿里巴巴“关系交厚”的海外机构各自拿到了10亿美元的配额,中资机构则收获寥寥。在中资机构中风格稳重的保险系资金受到阿里巴巴的垂青,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分别拿到1.8亿美元和1.5亿美元的配额,而与中国人寿一起在中石化引资入股中出尽风头的嘉实基金则铩羽而归。更惨的是,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内“散户”(零售投资者)在本次打新(用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当中几乎全军覆没。

  按照市盈率计算,与其他互联网上市公司相比,本次阿里巴巴确定的68美元/股的发行价明显偏低,这就意味着只要获得配额几乎就能稳赚不赔。在这种情况下,海外机构与中资机构、机构与散户所获配额相差较大的局面也引发了外界的质疑。

  ■名词解释·“绿鞋机制”

  是指超额配售选择权制度,因为美国波士顿绿鞋制造公司1963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时率先使用而得名。绿鞋机制是迄今为止美国证监会(SEC)唯一允许的IPO定价后承销商用来稳定股价的合法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在原定的融资额基础上,承销商可以再发行最高为融资额15%的股票,价格等同于发行价。一般是在股价走势较好的时候,承销商会启动“绿鞋机制”,一方面可以确保获利,另一方面则“抛货”来平抑市场需求。

  □细节再现

  上市首日现离奇高价买单

  阿里巴巴在上市第一天以92.7美元的开盘价开始交易,最终的收盘价则为93.89美元。在纽交所公布的当天询价买盘数据上,曾经出现了199元美元/股的100万股的离奇高价买单,所涉资金接近2亿美元。而在当天询价阶段,纽交所交易大厅有交易员大喊giveussomething(给我们留一点)。阿里巴巴股票炙手可热的程度可见一斑。上市首日,在承销商和护盘商的配合下,阿里巴巴股票全天交易量为2.7亿股,总换手率为84%,股价维持窄幅上行态势,表现良好。FirstAmericanTrust公司首席投资官布拉克曼表示,所有公司和投资银行家都认为阿里巴巴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市场,所以这是一个看涨的公司。这些都被认为是承销商时隔两天便决定启动“绿鞋机制”的原因所在。

  不过在美国时间本周一的交易当中,阿里巴巴股价掉头向下,全天下挫4.26%,收于89.89美元/股,总市值也降至2259亿美元,但仍是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佛罗里达大学金融系教授Ritter通过分析撰文指出,15家最大规模IPO上市后一年的表现都乏善可陈,最明显的就是其中11家融资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一年后股价表现均大幅落后于市场平均表现至少10%以上。这也代表了外界一部分对阿里巴巴股票后市表现看淡的观点。

  □胡润百富

  马云超越王健林成大陆首富

  昨天,胡润研究院发布2014胡润百富榜,50岁的马云及其家族以1500亿元财富首次问鼎大陆首富,马云成为胡润百富榜创立16年来第11位大陆首富。去年居于榜首的万达创始人王健林及其家族则以1450亿元退居第二。

  此次IPO当中,马云出售1280万股阿里巴巴股票,以每股68美元的发行价计算,其将获得8.7亿美元的税前收入。而在IPO之后马云将持有阿里巴巴集团大约7.8%的股份,市值大约132亿美元。而上个月底,彭博亿万富豪指数发布的一份排行榜也显示,马云以218亿美元的净资产成为新的大陆首富。

  胡润研究院称,马云现在的财富能够排到胡润全球富豪榜前25名。

  □其它相关

  马云收购恒生电子暂未获商务部批准

  昨天,恒生电子发布公告称,近日有媒体报道马云持股99.14%的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收购公司控股股东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一案已经获得了商务部的批准通过。经询问,浙江融信答复称,截至目前,根据浙江融信与商务部的沟通与问询,本次交易的经营者集中申报仍在审查中。

  今年4月,马云个人控股的浙江融信以32.99亿元现金收购恒生集团100%股份。交易完成后,浙江融信将通过恒生集团持有恒生电子20.62%的股份,成为恒生电子的控股股东。恒生电子成立于1995年,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主要向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等金融机构提供应用软件的解决方案,是国内传统金融机构最大的IT供应商。也正是基于恒生电子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马云的这笔收购被外界认为涉嫌垄断。商务部反垄断局对此已进行了近4个月的审查。

  京华时报记者祝剑禾顾梦琳京华时报制图何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感谢您访问京华网 www.jinghua.cn

  更多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融资大举加仓军工股      2014年09月23日
  • · 方大炭素融资偿还压力激增      2014年09月23日
  • · 电子融资盘料成“烫手山芋”      2014年09月23日
  • · 求解融资贵不能仅靠降准降息      2014年09月22日
  • · 行业普遍出现融资净买入      2014年09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