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一P2P延伸产业链 首推“医疗贷”产品

2014年09月17日 14: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9月17日讯(记者 温济聪)在前段时间刚结束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P2P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业态,P2P近两年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其400%的增幅更是令人惊叹。有专家表示,中国的P2P网贷行业可能正在面临着本土化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网贷行业未来必将走上一条升级创新的中国式道路,或将在产业链整合上有所作为。

  无独有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曾表示:“P2P和众筹两种模式可能前途最为广阔。”

  可以预见,随着P2P网贷平台之间竞争的逐步加剧,未来P2P网贷行业将呈现业务类型多样化的趋势。而在平台的安全性和产业链模式的构建上,第一P2P的崛起可谓独树一帜。

  据了解,作为网信金融旗下一员,第一P2P运营一年多以来,交易总额已经突破20亿元,俨然成为P2P行业的一匹黑马。第一P2P董事长李焕香女士表示:“产业链金融是我们的特色,我们会与在某一行业内深耕多年,并且与综合实力较强的伙伴进行深度合作。比如我们的车贷、房贷、产融贷、典当等等”。“有了产业链,我们可以充实自身资源库,化解潜在借贷风险,帮助借款人降低资金成本,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第一P2P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日前,第一P2P再次延伸其产品线,推出了P2P网贷行业首个“医疗贷”产品。据第一P2P相关人员介绍,“医疗贷”系列产品是第一P2P针对大医疗、大健康产业推出的投融资服务,涵盖医药行业的原材料采购、制造、流通、终端及医疗、健康等各个环节。深入了解产业链每个环节的特征,通过受托支付、仓储物流监管、现金归集等手段控股风险。该产品依托与全国各大医药产业集团的战略合作,由行业龙头推荐产业链上下游优质客户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措施,支持产业健康发展。

  据悉,第一P2P始终将产品安全性作为平台运营任务的重中之重,而产业链模式正是其安全性的有力保障。所谓产业链模式,是指在借款人开发过程中,以行业或产业龙头企业作为切入点,借助对行业经验的积累和对龙头企业交易数据的分析,为行业内优质企业或者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贷款。产业链模式在国内银行界已经不是新的谈资,正如在传统金融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第一P2P首席运营官陈志雄所说,“就像在银行一样,每个分行都会选取一个或几个固定的行业去深耕细作,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对该行业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把握行业周期,判断和控制风险。”

  作为产业链模式新作医疗贷产品线下的重点产品—— “创赢1号”更是深受投资者欢迎。它是为四川科创医药集团对上游企业支付采购款提供的P2P信贷产品,该产品依托与科创医药集团的战略合作,经专业团队优选推荐,在详细掌握融资主体企业情况、行业情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的基础上,经实地调查核实、审批后,通过第一P2P平台进行借款信息的发布。

  此外,第一P2P还为“创赢1号”打造了四层安全防护措施:四川科创医药集团荣获“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发展潜力强势品牌50强”称号;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0亿,行业利润较高,可覆盖借款本息;由中国民营企业前100强的企业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融资方实际控制人夫妇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日益关注,中小医疗诊所对医疗器械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贷的推出,旨在最快最好地为医疗行业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第一P2P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国内众多P2P网贷平台的产品都表现出一种相对割裂的局面,没能有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业内人士认为,医疗贷的推出,体现了第一P2P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行业的专业度和集中度,在保障平台安全性的同时,未来必将成为某个行业内的融资专家。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