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媲美苹果蓝宝石 东旭光电为何选择江苏吉星

2014年09月03日 08: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距离9月9日的苹果6发布会还有一周时间,蓝宝石玻璃的应用还未现其真身,资本市场的“蓝宝石概念”却早已经沸腾。

  9月1日晚,国内玻璃基板龙头企业东旭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吉星新材料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转让方)签署投资意向书,拟收购目标公司江苏吉星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吉星)50.5%的股权。江苏吉星是国内产品规模排名前三的蓝宝石生产厂商,此次收购一旦成功,将意味着在国内蓝宝石厂商并购之争中,东旭光电率抢先得头筹。

  技术优势明显 提供苹果品质保证

  蓝宝石是一种人造玉石,具有超高硬度、抗磨损、耐腐蚀等特点。目前两大主要用途:一类是衬底材料,其中主要是LED半导体衬底材料;另一类就是窗口材料,如手表表盘、航空、特殊制造等。苹果手机屏幕蓝宝石的应用方面就属于窗口材料范畴,并被公认为是替代目前在移动产品市场占主流的康宁“大猩猩”玻璃的新一代高端材料。

  事实上,目前,LED照明用蓝宝石衬底占蓝宝石衬底应用比例达80%以上。江苏吉星就是这样一家公司。

  江苏吉星具备从蓝宝石晶体生长到衬底片制造的全套生产设备及工艺,拥有月产30万片2英寸高质量LED衬底片当量的生产加工力。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吉星是国内极少数拥有美国著名蓝宝石长晶炉设备商GTAT (GTAdvanced Technologies)专利热交换法专用长晶设备蓝宝石生产厂家之一。

  相对于国内蓝宝石厂家常见的泡生法长晶技术而言,GTAT的专利热交换法技术生长的蓝宝石晶体已被证明是更适合用于加工智能手机、Pad、智能穿戴等电子产品所用的大尺寸窗口片材料。因此,苹果公司在2013年底宣布与GTAT公司达成价值5.78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买断GTAT公司未来的蓝宝石长晶炉设备产量,专用于生产Iphone6等新一代移动产品的蓝宝石屏幕。受此影响,GTAT已经不再接受新的蓝宝石长晶设备订单,也就是说,江苏吉星作为GTAT的已授权支持客户,将成为国内极少数能提供“苹果品质”蓝宝石玻璃的厂家,在即将到来的移动电子设备“蓝宝石玻璃”时代中拥有了国内垄断性的技术优势。市场人士分析,这或许也是东旭光电选择江苏吉星的最主要原因。若本次收购成功,东旭光电将成为国内A股市场上唯一具备热交换法蓝宝石生产能力的上市公司。

  中高端产业协同 抢占蓝宝石制高点

  分析东旭光电近期表现及2014年中报不难看出,东旭光电的产业布局思路清晰,长远战略规划与现有产业优势相结合。在与京东方、龙腾光电等下游面板企业核心客户结盟从而实现市场战略布局的同时,东旭光电积极拓展光电领域上游核心材料产业布局,一方面,投资石墨烯新材料进行核心技术储备,一方面谋划并购蓝宝石企业,形成与现有产业、产品的协同,抢占竞争制高点。

  公开资料显示:东旭光电除了主营的玻璃基板设备及玻璃基板产品外,旗下还托管大股东的一家保护玻璃盖板企业——旭虹光电。旭虹光电是一家触摸屏高铝保护玻璃盖板的生产企业,该公司的高铝保护玻璃盖板已经实现大批量生产与销售,并与手机厂商酷派做小批量手机试用和中批量准备;同时与三星、LG、中兴、华为等知名企业启动了在其相关产品上的认证。

  从产品定位看,旭虹的玻璃盖板作为填补国内产业空白的产品,将定位于在国内移动设备中端产品市场替代目前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康宁“大猩猩玻璃”。而东旭光电此次收购蓝宝石企业,是意图抢占移动设备高端市场,与其高铝保护玻璃盖板产品所在的中端市场形成协同效应,扩大东旭在触控保护玻璃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高东旭在移动电子产品领域的品牌与市场渠道附加值。

  拟收购公告数据中提到,转让方吉星新材料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及江苏吉星实际控制人出具了业绩承诺书,承诺2015年、2016年、2017年江苏吉星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6000万元、10000万元。从2014年6月30日江苏吉星的净利润-262.4万元的财务数据计算,三年后,江苏吉星的净利润将从亏损跨入亿元行列。这表明,双方对此次收购都信心满满,借助吉星的专有设备与技术经验,结合东旭光电在资金、管理、品牌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此次垂直领域的战略合作或将看点十足。

  随着iphone6、Iwatch等新一代产品的发布,“蓝宝石玻璃”即将揭开神秘面纱,走入大众消费市场,苹果的引领效应必将使得蓝宝石材料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新宠",发展前景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消费电子领域高端市场的工艺、技术具有极强排他性,成本和规模优势又是竞争的两架马车,那么东旭光电与吉星的结合是否能实现1+1>2的效应,亟待市场检验。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