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蒙煤制气合作面临缺水困局 向俄罗斯购水或成现实选项

2014年08月26日 09:18    来源: 金银岛    

  8月21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将中国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热潮进一步点燃。在中蒙一系列的经贸合作中,中国石化将与蒙古国签订燃气项目和供应协议,包括建设两座煤制气工厂,计划年产150亿立方米燃气,项目总投资约300亿美元,煤炭消耗量为5000-8000万吨/年,产出燃气的95%出口到中国,预计将在2019年开始正式投产。中蒙煤制气项目不但增加蒙古对外资的吸引力,而且还扩充了中国全球能源供应的版图。

  如无外水 中蒙煤制气6年无水可用

  蒙古国煤炭资源丰富,其中只对42个煤田进行过勘探活动。煤炭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白垩纪煤,西南部地区有少量石炭纪煤,北部地区有较多的侏罗纪煤,煤质有劣质褐煤和优质炼焦煤。蒙古国煤炭资源量 1623 亿吨,并且仍有增长的迹象,境内15 个地区有300多座矿床,排名世界前十。

  但蒙古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而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由于煤制气项目每生产1立方米的燃气就要消耗7吨水,巨大的水资源消耗成为蒙古难以承受之重。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蒙古国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将本国北部以及俄罗斯贝加尔湖的大量水资源引入蒙古全境,或将以此推动中蒙煤制气项目的顺利发展。

  蒙古境内淡水资源匮乏,据粗算,煤制气项目6年内就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境地。统计显示,蒙古国境内流经2个以上省份的河流有56条,大型湖泊3个,共有小河、溪流6646条,其中551条断流或干涸。有中小型湖泊和沼泽3613个,其中483个干涸。而据蒙古国政府水资源局介绍,蒙古国淡水资源储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其中湖水约占5000亿立方米,永久性冰雪约占630亿立方米,河流小溪约占346亿立方米。据金银岛财经推算,蒙古国境内淡水资源理论上能生产出约868.57亿立方米燃气,对于年产15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仅能保证正常运转5.79年。

  “北水南调” 蒙古或可以从俄罗斯购水

  中蒙煤制气项目虽然缺水,但可以从水资源丰富的俄罗斯调入贝加尔湖淡水资源来解决问题。贝加尔湖总面积为3.1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最大深度为1620米,蓄水量2.30万立方千米。贝加尔湖南北长600多公里,东西宽25~80公里,共有554条河流注入该湖,而湖水只由一条安加拉河泄出。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储量相当于地球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

  据了解,蒙古国“北水南调”项目可以以管网参股的形式参与开发水、电资源。预计将建3条贯穿南北的管线,东线预计长度为500公里,中线为1100公里,西线为800公里,投资大约为50亿美元左右,加上再建一个大型水电站,累计投资将达到150亿美元。同时,还将在这3条管线之间建设横向的连接管道,使之成为输水管网。

  俄罗斯淡水储量居全球之首,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由554条河溪汇集而成的贝加尔湖淡水资源却因承载过剩而白白地通过伊尔库茨克境内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流进了北冰洋。蒙古国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将俄罗斯丰富的水资源引入其境内,不但缓解了俄淡水资源的过剩,而且实现本国通过水资源助推经济发展的愿望,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蒙古国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15.16亿美元,而此次中蒙煤制气项目将使蒙古国民生产总值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2.6倍。

  金银岛财经认为,中蒙煤制气项目是缓解国内天然气供应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此举丰富了中国能源进口途径,扩充全球能源的供应版图,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再下一城。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短租险能否走出叫好不叫座困局      2014年08月13日
  • · 过桥“倒贷”成小微企业困局      2014年07月27日
  • · 企业定向债能否解开互保困局      2014年03月31日
  • · 流动性困局加大降准压力      2013年12月25日
  • · 短期加速难解结构困局      2013年10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