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联储或推迟转向紧缩货币政策

2014年08月20日 07:2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周武英 

  8月21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将在美国怀俄明州的旅游胜地杰克逊霍尔举行,此次会议的议题为重估劳动力市场动态。有分析认为,在货币政策方面,此次会议透露更多的或仍将是鸽派信号。

  自金融危机以来,杰克逊霍尔会议多次透露出美联储一些最重大政策转变的先兆。2010年和2012年,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新的债券购买计划作出了暗示,而该计划推动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升至创纪录的4.43万亿美元。

  此次会议的时机也较为敏感。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多年后,美联储已经开始了撤出量化宽松的进程,关于英美央行加息的议论也不绝于耳,然而,日本和欧洲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本次会议上是否会透露出重大政策变动的蛛丝马迹值得关注。按照媒体透露的议程,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在22号晚上10点发表讲话,而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将于23号凌晨2点半发表讲话。

  此次会议的议题虽然并非直指货币政策变动本身,但却是各国央行在每次货币政策会议讨论时都非常关心的就业问题。如何看待劳动力市场表现及相关指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难以回避的话题。预计决策者将深入讨论对主要经济体就业市场的看法,或能提供有关未来几个月货币政策走向的线索。

  目前,美国和英国的就业市场趋紧,不过薪资上涨方面却并没有显示出同步迹象,这也是央行官员们争论及分歧之处。

  上周公布的美联储密切关注的美国职位空缺数和劳工流动调查报告显示,职位空缺数量创十三年新高,显示劳动力缺口加大,劳动力市场在持续改善中。但包括零售销售、初请失业金人口以及消费者信心数据都较为疲弱。此外,美劳动力薪资未有显著改观,这给就业市场全面复苏带来阻力。虽然目前美国就业市场呈现复苏态势,但距离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相差甚远。

  有报告显示,自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销售增长疲软,企业仍能保持强劲的利润增长。而这些多是以解雇工人和压缩更多薪资为代价的。

  在美联储内部,鹰派认为市场已经显现出通货膨胀现象,而鸽派则以实际通胀情况回击。

  俄勒冈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前美国财政部经济学家T im D uy就本次年会发表前瞻看法认为,尽管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出现改善迹象,但耶伦将阻止美联储转向紧缩货币政策。由于目前通胀仍然低于美联储设定的目标,工资增长持续受抑,通胀预期相对稳定,耶伦几乎拥有所有可使用的杠杆来达到她的目的。

  德意志银行认为耶伦可能会扩充衡量劳动力市场的标准,为推迟收紧政 策 提 供 依 据 。 该 行 宏 观 策 略 师A lanR uskin在报告中表示,工资通胀很可能成为劳动力市场是否彻底复苏的终极裁判。“包括美联储、英国央行和加拿大央行,最可能在明年收紧货币政策的这三大央行似乎都认为工资通胀是劳动力市场过剩产能的终极裁判。尽管工资通胀是一个滞后指标,考虑到菲利普斯曲线走平以及全球通胀温和的大背景,政策失误的代价似乎并不高。”目前,美国暂时并未出现工资上涨的压力。

  市场预计英国央行极有可能成为四大央行中率先提高利率的央行,英国央行官员也一直坚信,低迷的薪酬增长显示劳动力市场还陷颓势,相比失业率数据的积极变动,这样的情况对通货膨胀率有更大的压制效果。他们也担心,英国人民可能因为借款成本更高,但是却没有相匹配的薪酬增长前景而陷入困境。

  英国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英国失业率为6.5%,创2008年底以来新低。不过,英国就业人口的平均薪酬水平同比下降0.2%,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除去奖金的平均薪酬水平同比上升0.6%,增幅创2001年以来新低。

  最近英国央行发布季度通胀报告时暗示,若薪资上涨速度加快,将可能在明年年初上调利率。央行行长表示,央行官员们将会密切关注薪酬增长的迹象。他表示,在提高利率之前“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信心,那就是真实薪酬将会逐渐地增长”。不过有趣的是,他也强调“我们并不需要等待真的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才采取行动。”

  同样的情况在日本也存在,日本的失业率不高,就业市场也有短缺现象,但薪酬却不升反降。

  有分析认为,耶伦和其他核心政策决策者决心不过早加息,他们担心那将伤害原本脆弱的经济。与新一轮的经济衰退相比,政策制定者们似乎更宁愿对抗通胀。因此,此次央行年会更可能释放偏鸽派言论。紧绷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单一因素不足以表明激进紧缩步伐的必要性,还需要更高的工资增长和更高的通货膨胀。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