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造业回升 铜价下跌提供备货良机

2014年08月18日 09:3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尽管7月中国信贷数据出现了断崖式的回落,但是,在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引领下,中国经济重回稳定增长之势。全球铜市需求淡季过后,低铜价为企业备货提供良机。7月份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数据显示出下半年全球经济的强劲势头。因服务业的增长缓和了制造业的减速,摩根大通全球全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5.5,为2011年2月来最高,并连续第22个月高于50的荣枯分水岭。新订单维持在强劲水平,将会使得全球第三季度GDP增速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分地区看,欧元区制造业PMI小幅下滑,虽然创下的6个月低点,但制造业经营环境连续13个月有所改善。欧元区内部,德国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持续扩张被法国的萎缩所抵消。受到新订单以及就业分项指数的攀升至三年高位,美国制造业扩张速度大幅加快;ISM非制造业指数创下2005年12月来新高,主要受企业活动、新订单和就业提振;6月工厂订单环比超预期增长1.1%;这些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增长三季度将延续强劲的势头。中国制造业PMI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有较大升幅,是继续回升的主要动力。在调结构稳增长的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下,中国政府保持微刺激取向不会变,货币政策继续中性宽松方向不会变,中国经济继续维持趋稳态势,全球经济因此亦有受益。

  欧美经济复苏提振精铜消费,全球精铜市场供不应求。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的数据显示,全球精炼铜市场4月供应短缺18.3万吨,3月为短缺8.4万吨,1-4月供应短缺38.9万吨。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的报告也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球精铜供应短缺36.1万吨,去年全年则过剩40.2万吨。显性库存继续下降,LME和SHFE铜库存仍然有下跌的空间。LME铜库存将逐渐跌至14万吨下方,注销仓单的下降本次将慢于库存的下滑,暗示未来仍有继续走低的空间。

  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的最新报告,受项目推迟影响,2016年和2017年全球矿山铜产能要比原先预计的小。ICSG预测,受到许多铜矿项目延迟的影响,2016年和2017年全球矿山铜生产能力分别增长67万吨和87万吨,低于去年12月份预计的数字。预计2014年全球矿山铜产能为2200万吨,2016年和2017年产能分别为2560万吨和2750万吨。其中2016年产能要比2013年2月份预计的低210万吨。2014年产能中,溶剂萃取电积法(SX-EW)产能为1710万吨,铜精矿产能为1710万吨。

  从中国铜行业终端消费来看,电力行业铜需求比重接近15%,政府电网对铜的需求占到了中国总需求的30%,今年3月政府反腐调查涉及国家电网,导致上半年国家电网投资同比下滑0.6%。受此影响,铜材的开工率因消费降低的拖累下也出现下滑,其中,铜管七月开工率环比上月下滑;铜线开工率下降近2.5个百分点;冰箱、空调等家电行业实际成交逐渐走弱,导致铜材等原材料需求减少,开工率和订单也跟着下调。

  当前处在淡季,尽管政策层令提前施工重大项目,令需求提前爆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厂商库存较低,淡季过后存在补库存行为。今年全年计划国家电网投资增幅是13.4%,在政府调整投资结构的大背景下,固定投资增长远高于房地产投资增长,下半年电网投资恢复正增长是值得期待的。房地产行业占中国消费比重最大,当前各地政府以及银行方面已经对房地产行业有所松动,后期将会有更多调整举措,减轻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中国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增长动力,在9月份消费旺季来临前,铜价下跌为企业提供买入的良机。

  截至8月5日当周,CFTC公布的铜期货基金增持净多持仓,增加3187手,至净多持仓7506手;基金空头占总持仓下降至31.87%。基金减少1731手多单至62107手,减少4198手空单至54601手,总持仓减少3694手至171323手。截至8月8日,LME公布的持仓数据显示,伦铜净多头增持14584手至36622手。两大机构公布的持仓表明,尽管在消费淡季,市场依然看好铜的未来需求前景。


(责任编辑: 宋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麦格理:下半年看空铜价的十个理由      2014年08月05日
  • · 现货强势不再 铜价承压回落      2014年07月22日
  • · 宏观面有望支撑铜价再创新高      2014年07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