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债券一姐”孙明霞案再起波澜 她靠内幕上位?

2014年08月15日 07:31    来源: 广州日报    

(CFP供图)

  业内人士称券商承销多靠“关系”

  本报讯(记者周宇宁、张忠安)去年10月爆出的“债券一姐”孙明霞案近日再起波澜。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发改委财金司前任司长张东生近日被调查,或是受到国信证券孙明霞案牵连。不过,目前张东生案的细节尚未披露。有券商人士估计,由于企业债发行由发改委审批,若张东生的被调查与孙明霞案有关,或是因为审批过程中为承销商“开绿灯”。

  公开资料显示,张东生于2003~2006年间担任财政金融司司长。而财政金融司的职能之一是“负责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工作,审核发债资金投向,监督发债资金使用情况”。

  “你是说的我们之前的固收部孙总吧。”作为一位在国信证券深圳工作近10年的资深工作人员,在记者提起债市一姐时就“本能”地反应。不过,这位工作人员称,虽然孙明霞曾经非常有名望,但一般人是很难接触到的。“很少接触到,我们自己得到的消息很多也是从媒体报道上看来的。”而对国信证券内部如何看待孙明霞,这位工作人员不愿作任何评价。

  此前甚至有消息称,国信证券已经下了封口令,公司员工不准谈论孙明霞事件。

  公开资料显示,孙明霞的债券生涯起步于国信证券,从小职员一直到国信证券债券业务部总经理。随后孙明霞前往华西证券,曾任华林证券总裁。

  华林证券也对此闭口不谈,“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我们没有什么好说的。很多东西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一位华林证券工作人员称。

  有券商人士就对记者指出,金融行业关系比较微妙,“我们看到的只是公布的成绩,带来了多少收入,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连国信的高管都不一定清楚。能知道情况的只有孙明霞本人和团队的部分核心成员。这些人很多都被调查了。”广州某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行业影响

  券商整体业绩受冲击

  到底是孙明霞招供了发改委官员,还是发改委官员供出了孙明霞,目前依然是纠缠不清。因为去年有消息称,宏源证券债券高管落马或因发改委官员招供,而孙明霞此后不久就宣布被查。不过,无论结果如何,在债市反腐风暴下,相关公司业绩受到冲击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从国信证券到华林证券、再到宏源证券,整体业绩都受到冲击。其中已有数据显示,曾经的明星券商宏源证券今年上半年的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7.34亿元,同比下降了12.15%。营业收入下降了11.59%,成为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半年报业绩同比下降的上市券商。

  业内分析认为,这是该券商去年债券部门被查风波的后遗症,使得自营业务受冲击。

  2013年9月10日,宏源债券销售交易部总经理陈智军、副总经理叶凡被公安部门带走协助调查,其办公电脑也被查封带走。此事还波及总经理胡强被免职调查。

  虽然这次风波几乎被市场忘却,但对宏源证券的冲击却似乎刚刚开始。

  债券部门一直被看做是宏源证券的利润机器。记者从该公司财报发现,2012年宏源证券实现利润总额11.87亿元,较上年增长35.04%;净利润8.70亿元,较上年增长34.71%,其中,由于债券自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该公司当年的投资收益增长149.78%。承销债券发行达1537次,为公司带来5.88亿元的收入。

  “债券一姐”是怎样炼成的?

  有“债券一姐”之称的孙明霞去年10月被带走调查,其时担任国信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总裁。其曾在2008年~2011年间转至华西证券固定收益部总部。后于2012年回归国信证券,担任固定收益部总裁。

  记者从同花顺iFinD看到,2008年~2011年间,孙明霞所就职的华林证券承销企业债共计46只,在券商中排名第六。而在2012年~2013年间,华林证券的企业债承销量排名一下子跌至30位,国信证券则一举跃至第三位。

  一位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承销债券与其说要看业务人员的水平,还不如说要看其与监管方、融资方的关系“有多硬”。

  据记者了解,在去年11月之前,企业债的发行一律由国家发改委审核,其审批效率和透明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有业内人士猜测,若张东生落马与孙明霞案有关,或是缘于其在发债过程中的灰色交易。比如说,对企业债而言,首要的是通过发改委的审批、拿到批文才能上马运作。但业内人士坦言,审核的过程“很费劲”,因为其“并不是完全公开透明的,承销商可能要不断修改材料、找人打招呼。”

  除此之外,上述券商人士指出,承销商和银行、基金、保险等的关系也影响到其发行和募集资金能力。“债券的认购主体以银行和保险为主,零售部分非常少。一方面,对质地很好的债券,承销商可以酌情将更大额度分给关系户,另一方面,对于资质略差的债券,承销商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游说资金方认购。这其中就存在不少寻租空间。”

  此外,“若承销商有本事找到钱,就帮助融资方能发行更大规模的债券,因此可能会要求融资方付一些‘额外费用’。”他说。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