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3"全民保单"数据分析:沿海城市最易出巨额保单

2014年08月14日 08:21    来源: 杭州日报    

    在体育场路工作的张女士,女儿才刚出生,就在某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教育保险,每年缴费1万元,共交10年,等孩子年满18周岁时,就可以开始领取相应的大学教育金。“我算了下,排除物价增长因素,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仅与学习相关的费用就高达20万元以上。”张女士说,为此,她才早早地为孩子今后的教育做些财务准备。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也适用于国人目前的保险现状。平安人寿最新出炉、有“全民保单”之称的2013年核保核赔数据显示,被保人的年龄在0岁—17岁区间段的占35.4%,投保人的年龄在18岁—40岁的占比总和为73.9%,也就是说,投保人多是父母,而被保人则多是孩子。

  35.4%的被保人是孩子

  专家称只给孩子投保是常见误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购买保险的热潮也日益升温,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为自己或家人购买保险吗?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有超过580万客户选择在平安人寿投保,全年累计承保超过600万份保单。

  “按一份保单约10张A4纸计算,加起来的总长度可以东西横跨中国大陆约3.5次。”分析称,如果用一种更直观的理解方式,即每小时承保700多份,每分钟承保近12份。

  在这么多保单中,令人不感到意外的是,投保人多是父母,而被保人则多是孩子。统计发现,被保人的年龄在0岁—17岁区间段的占35.4%,41岁以上这个属于父母年龄段的被保人只占18.4%,是保险覆盖最少的族群。但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在41岁后所面临的死亡、疾病等风险都出现显著攀升。

  “在一个完整家庭中,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障,只给孩子投保是中国家庭投保出现的常见误区。”对此,平安人寿相关专家表示,父母可能比孩子更需要保险。

  沿海发达城市巨额保单最多

  据福布斯估算,去年中国有157位亿万富豪,富豪越来越多,也滋生了越来越“贵”的巨额保单。此次公开的数据中,上亿元保额的保单频现,500万以上的保单更是比比皆是。

  而透过巨额保单,也可以看出中国不同地域的投保差异。其中,沿海发达城市是产生巨额保单更多的地区。

  不仅不同地域投保数额差异大,就连在癌症面前,也有性别倾向。数据称,在对女性客户理赔的重疾中,癌症高达66%,而男性只占48%。不过在男性的重疾种类中,心肌梗塞也占有很高的比率,达到15%,反观女性只有3%。

  “中国式”过马路后果很严重

  交通意外中受伤的大多是行人

  几年前,一则“中国式”过马路的段子在网上火了一把。该段子是网友对部分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但实际上,“中国式”过马路后果很严重。

  保险数据统计,2013年导致客户意外死亡的风险因素中,交通事故占比超过4成。也就是说,在意外死亡的群体中,10个人里就有4个人是因为交通事故去世的。从交通事故的受害方看,司机的死亡率占13.4%,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占死亡人数45%,而在国外,交通事故死亡的人主要是司机而非行人,如美国行人死亡率在死亡人数中只占11%。

  除了交通事故外,高处坠落、溺水、意外摔倒导致的意外死亡也非常高,分别为13%、9%和5%,甚至连电击伤也占到3%。所以,生命诚可贵,需要我们且行且珍惜。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秒懂香港保单索赔诀窍      2014年08月11日
  • · 保监会:失效保单可选择恢复保障      2014年08月08日
  • · 失效保单可选择恢复保障      2014年08月07日
  • · 两年内失效保单续费可复效      2014年08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