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嘉诚全球储地布局曝光 内地价值超400亿

2014年08月03日 10:49    来源: 东方财富网    

  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资产再引关注。最新数据,长和系在全球拥有的土地储备为2092万平方米,其中中国内地土地储备为1652万平方米。

 

  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长和系两大旗舰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近日公告中期业绩依然靓丽,而长和系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的举措备受关注。记者从长和系获悉,长和系在全球拥有的土地储备为2092万平方米,其中中国内地土地储备为1652万平方米。也就是说,中国内地土地储备占整个长和系的78 .96%。按2013年内地土地储备平均成本为每平方米2400元计算,长和系目前在中国的土地储备总值约为396亿元。

  内地储地占比近八成

  记者从和记黄埔获悉,其上半年的土地储备大约有892.22万平方米。若按2012年和2013年年底的比重,97%为中国内地土地储备来算,和记黄埔于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储备约为778万平方米。而长江实业集团的土地储备则为870万平方米左右。

  事实上,长和系于中国内地的土地储备维持较稳定的水平。有业界人士昨日对南都记者表示,长和系于2010年前后在国内储地水平亦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

  而据和黄2013年年报披露,2013年内地土地储备平均土地成本为每平方米2400元,据此计算,长和系土地储备总值约为396亿元。

  长和系土地储备1652万平方米的同时,其在内地的发展中项目面积与该水平相当。据长江实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长和系在中国内地的发展中项目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米。这已囊括内地20个城市的41个项目。而广东省发展中项目占全国比重在22%左右。据悉,长江实业在惠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佛山以及广州的发展中项目面积达到355万平方米。

  在粤储地丰富

  长和系在广东省的土地储备亦相当丰富。南都记者从和黄2013年年报获悉,2013年年底广东所占的土地储备约为182万平方米,占和黄土地储备的22%,和重庆一起排在和黄全球土地储备的第一位。

  而根据此前历史记录,长江实业在广东省内与和黄联营合作,并在部分项目公司权益占比超过和黄,预计长实于广东省的土地储备将高于和黄。但南都记者未能从官方渠道确认长江实业在广东省的土地储备情况。

  事实上,为了发展广东省的项目,单是和黄,就已出资11亿元成立房地产公司。其中,和黄地产分别斥资1亿美元、1500万美元持有和黄深圳、和黄珠海分别50%的权益。与此同时,和黄还持有和黄广州番禺、和黄江门分别50%和45%的股权,注册资分别为2.85亿元和1.2亿元。这些分公司主要负责地产发展与投资业务。

  据了解,在2004年到2006年期间,长和在广东多个地区购下地块。如深圳福田区G /M及H地块商业发展项目,购地时间为2004年;珠海淇澳岛波柏涛湾项目项于2005年拿下地块,但这些项目前尚未开发完成。

  否认囤地

  随着地价的上涨,市场有声音认为长和系疑似“囤地”。不过,广州一位资深房地产从业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如果判断招拍挂拿到的土地是否囤地,要看公司的拿地成本跟周围的市场价格。他表示,若以现在这块地成本跟周围的市场评估价格,如果价格差很大,就会有囤地的嫌疑;如果拿地成本很高,而周围的市场价没有太大波动,应该是开发过程里面,还含有其他的因素。

  而上述资本房地产从业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看十几年前的土地转让方式以及当时土地是非常便宜的,一平方米只需要几百元。如果公司囤到现在,肯定获得暴利。但该位资深人士亦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有囤地的嫌疑,因为还有一些项目涉及土地规划、土地补偿等复杂的原因。

  长江集团昨日亦回复表示,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在内地之土地发展项目均依国家法规进行,并不存在囤地之情况。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并没有囤地的意图,一直希望尽快完成发展及出售项目,以便套回资金进行再发展。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李嘉诚千亿撤资后转投生物科技      2014年07月07日
  • · 李嘉诚访鄂:“光谷”借势谋变      2014年06月24日
  • · 李嘉诚香港新盘吸引万人抢购      2014年06月05日
  • · 李嘉诚旗下唯一A股公司易主      2014年05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