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聚焦年中经济形势:跨境资金双向波动将成新常态

2014年07月24日 07:35    来源: 人民日报     田俊荣

制图:宋 嵩

  “上半年,外汇收支形势出现了较大的起伏变化,但总体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7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二季度出现流出压力是一种积极变化和正常调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跟实体经济有关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顺差合计286亿美元,而同期银行结售汇顺差为1592亿美元,显示年初我国面临较大的跨境资金净流入压力。二季度,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顺差合计943亿美元,比一季度增长230%,但同期银行结售汇顺差为290亿美元,环比下降82%,表明二季度跨境资金流动呈现偏流出压力。

  从上半年整体情况看,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顺差合计为1228亿美元,而银行结售汇顺差累计为1883亿美元,说明上半年总体上还是呈现偏流入压力。“形象地讲,这叫钟摆效应:年初钟摆摆向右边,流入比较多;二季度出现流出压力,但仍在右侧,没有进入总体偏流出的状态”,管涛说。

  “这是一种积极变化,也是预期中的正常调整”,管涛说,年初有较强的流入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境外主要货币利率较低、人民币利率较高,同时人民币汇率又长期单边升值。这种情况下,套利交易比较活跃,导致资本大量流入。二季度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后,境内的企业等机构外汇收支行为发生了一些适应性调整,减少了结汇,增加了购汇,导致外汇供求趋向平衡,意味着国际收支状况改善。“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变化,而不是一个意外的冲击。”

  管涛认为,下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还会继续保持振荡走势。一方面,国内经济企稳、外贸进出口形势开始回暖、境内外利差继续存在,这三个因素可能会导致跨境资金有流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经济进入了“三期叠加”的状态,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还在调整过程中,也有很多不稳定性,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已趋向均衡合理水平。“跨境资金流动出现有进有出的双向波动会成为一种新常态。我们提醒境内的市场主体,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策略,从过去那种单边思维转为双向思维,管理好资金和汇率双向波动的风险。”

  外汇储备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后,负面作用就会大一些

  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99万亿美元,已逼近4万亿美元大关。如何看待和应对巨额外汇储备?

  管涛认为,外汇储备积累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提高了我们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提高了国际清偿能力。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必然有弊,外汇储备多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由此带来的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比较多,可能带来通胀压力、资产价格上涨压力。此外,外汇储备多也会导致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并且容易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触发一些贸易或投资的摩擦。

  “外汇储备的增长有利有弊,可能刚开始外汇短缺时增加外汇储备带来的好处是主要的,但随着外汇储备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带来的一些负面的作用就会大一些”,管涛坦言。

  管涛表示,应对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挑战,要按照两条思路。一条是控制流量,要继续致力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后,外汇储备增减就会逐渐收敛,带来的不利影响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条思路就是要盘活存量,创新既有外汇储备资产的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外汇储备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宏观债务总体安全,但个体债务风险需要重视

  国际清算银行最近发布报告对中国外债规模表示担忧,对此,管涛认为,对中国外债的总体判断是宏观债务总体安全,但个体债务风险需要重视。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外债风险基本可控,国家债务安全有保障。“今年3月末,短期外债占总体外债规模的比重达78%,超过了25%的国际警戒标准,这也是国际清算银行提示中国短期外债风险的主要原因。但衡量一个国家债务安不安全有很多指标,不仅仅是短期外债占比这一个指标,从其他指标看,我国外债总体是安全的”,管涛说,比如短期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余额的比重,3月末为17%,而国际警戒标准为100%;再如,债务率、负债率、偿债率这些传统的债务安全指标,中国也都在国际警戒标准内。“近年来外汇局对短期外债增长高度重视,审慎地控制短期外债指标的发放,对于脱离实际贸易背景的虚假贸易融资也进行了专项治理和打击。”

  “从微观层面看,相关市场主体仍然要高度重视个体债务风险”,管涛提醒道,近年来中国外债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要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主要货币利率水平偏低,人民币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人民币汇率也长期单边升值。这种情况下,境内企业普遍采取了“负债美元化”的财务操作,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负债。“这类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生产经营合理地进行对外债务融资,注意防范跨境资金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风险,防止将来出现外汇流动性问题或汇率方面的损失。”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