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城投债评级逆势迎“上调潮”

2014年07月16日 08:02    来源: 广州日报     周宇宁

  业内称评级行业“以价定级”乱象多

  在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过剩行业产业债评级纷纷遭下调,而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评级反而迎来一波“评级上调潮”。数据显示,在上半年被调升主体评级或展望的信用债发行主体中,城投企业占了近五成。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峻和平台公司信用资质下滑已是公认的事实,在此背景下部分城投债评级上行的原因难以让人信服。

  城投评级上调引质疑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今年6月1日至今,债项主体评级上调涉及约160多只债券,其中超过五成均为城投债。相比之下,在同一时期,仅有5只城投债主体评级被下调。而据海通证券的统计,在上半年被调升主体评级或展望的118个信用债发行主体中,城投企业有55个,占到上调企业总数的46.6%。

  招商证券研报中指出,评级机构上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评级主要基于如下三类原因:一是地方政府GDP 和财政收入有相应增长;二是平台公司经营状况有明显好转;三是平台公司获得地方政府资产划拨。但是,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地产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以地方政府GDP 及财政收入增长、平台公司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作为今年平台公司跟踪评级上调的主因难以令人信服”。此外,虽然以真实资产划拨作为评级上调原因说服力相对较强,但今年以后者为主因评级上调平台公司占比不足40%。

  不过,海通证券认为,城投债相对于产业债而言,主体评级明显较低,因此,城投债评级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评级行业“水分”多

  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对国内一些债券评级的可信度存疑。一位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有些债券评级确实不太靠谱,会存在注水的情况。”业内人士指出,在第三方付费的定价体制下,评级行业的“以价定级”现象使得市场陷入无序竞争。

  上述评级公司人士透露,“一个企业需要发行债券时,会自行或者通过承销商向多家评级机构发出通知。然后哪家评级机构反馈给他的评级高,他就把评级业务交给这家评级公司来做。为此,评级机构为了抢业务,还没对发债企业进行详尽的调查,就先承诺给出高评级。”

  对此,目前暂无监管法例规范评级行业的操作。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