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美元多留一会儿 外贸企业不急着换人民币

2014年07月16日 07:14    来源: 钱江晚报    

  央行最新数据表示,6月末外币存款余额5936亿美元,同比增长34.5%,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1286亿美元。分析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持汇意愿增加。

  据悉,两年前人民币汇率拾级而上的时候,不少企业收到美金、欧元等货款都会立马兑换成人民币。今年以来,在人民币难以再现强劲升值的预期下,多数外贸企业不急着结汇了,而是让美元在手头上多留一会儿;与此同时,与过去现用现购不同,个人客户预先足额购汇的现象明显。

  以前美元到账即换

  现在“暂且不动”

  今年初人民币兑美元曾一度冲高至6.0406的位置。进入2月,两者比价逆转,人民币一路下行,进入贬值通道,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期汇率累计下跌2.53%。这是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较大的一个阶段,一些外贸企业便调整财务策略。

  诸暨一家五金企业的老板周先生专做欧洲贸易,这些年来跟贸易伙伴都用美元结算,“人民币汇率上升时,货款一到账,我们就会换成人民币,因为美元不断下跌,放得越长,损失越大。”周先生表示,今年2月开始,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现在收到货款后,都会采取‘暂且不动’的方式,然后视日常开支来决定将多少美元兑换回人民币。

  萧山一家纺织企业的陈先生也告诉记者,目前在收到海外买家的美元付款后,更愿意以“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值来保留美元,而不是和以往那样马上到银行,换取当时正在升值的人民币。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人民币强劲升值趋势或难显现,未来,企业或个人持汇意愿还会有所回升。不过,中行省分行相关人士表示,考虑到美元敞口风险大,无论出于避险还是盈利考虑,企业要注意不应留存过多美元。比如,一单外贸生意的付款周期通常为两三个月,在人民币双向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汇率风险还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建议还是根据贸易结算的实际需求,合理控制留存数量。”

  足额购汇的人多了

  银行售汇量涨了三成

  今年以来,人民币一改单边升值势头,出现了一波较大的跌幅。“截至6月底,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贬值2.53%,而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是2.91%。基本上回吐了去年全年的涨幅。”工行省分行国际业务部王寅表示,短期内人民币或许迎来一波反弹,但反弹空间不会太大,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更多地呈现双向波动趋势。

  汇率双向波动增加,意味着人民币单边升值势头终结,于是一些家庭开始配置美元资产。陈女士儿子下半年读高二,她打算明年把儿子送到美国留学,因而特别留意汇率走势,“5月份,人民币购汇价最低跌到6.27元,这段时间上来了,昨天购汇价是6.19元,我想趁这当儿买点美元,免得下一轮再跌时要多付钱。”昨天,她用自己的身份证一次性购买了5万美元的足额外汇额度,还准备在合适点位把家里人的额度也用起来。

  眼下,像上述陈女士这样足额购汇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通道里,他们一般都是现用现购的,而如今,担心人民币继续下跌,他们把购换的计划提前了。

  市民持币意愿的变化,助推了银行售汇量的大幅增加。一家有国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最近几个月以来,该行的售汇量增加了30%以上,这是过去几年里少有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结汇量与售汇量在3比1左右,而今年3月以来,这个数据不断被改写,5月份结售汇比为1.7比1,售汇量大幅度增加。”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人民币即期价连续三日收跌      2014年07月15日
  •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昨涨至6.1565      2014年07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