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两年以来的强劲走势,以及A股市场表现疲弱,QDII基金再度回归大众视野,成为近期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与刚问世时相比,现在的QDII基金已经从千人一面、集聚港股的初级阶段,过渡到百花齐放,品类繁多的成熟阶段。但是同一时点不同投资对象的QDII基金业绩差异可能非常大,如2013年投资者如果选择投资于美国市场的基金,其年收益可能超过30%,但如果将资产配置在贵金属QDII之上,下跌幅度也可能超过30%。不难看出,分化程度日益加大的QDII基金对投资者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甄别未来具有潜力的产品,而投资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分类。
QDII的投资可以分为类别配置和个基选择两大步骤。对于收益主要依赖于投资对象,且相关性偏低的资产来说,恰当的分类是获取收益的关键。分类的最终结果是使得类别内部基金的收益差异尽可能小,类别之间基金的收益差异尽可能大。投资者找到每个类别的收益影响因子之后,只要相对准确的判断因子未来表现,就可以对QDII的类别进行选择,也完成了QDII基金配置的主要流程。
QDII基金中绝大部分是开放式品种,其申赎成本高(1.5%-3%之间),赎回后资金到账效率也非常低。即使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的品种,虽然交易成本远低于一级市场的申赎费用,但由于交投活跃度较差,资金进出时也容易较大的冲击成本。所以整体来看,QDII基金的投资成本较高,不适合频繁调仓。
投资成本高要求基金分类不应过细。对于判断能力较强的投资者来说,过细的分类虽然便于把握品种间的轮动关系,但是也容易导致品种轮动过于频繁,其轮动收益可能还无法弥补基金轮换所产生的成本,这点是在QDII基金分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基金分类的方法可以分为事前分类和事后分类,前者一般根据契约中规定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进行划分,是比较简单和直观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分类过细或者较难保证类别间相似度较低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我们采用聚类分析这一事后分类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共有82只QDII基金(剔除同一基金旗下的不同份额和ETF产品的链接基金),既有跟踪指数表现的被动型产品,也有依赖于基金经理的主动型产品。为了剔除主动管理能力的影响,我们假设基金严格按照比较基准的范围进行投资,且对一些相似标的进行了初步合并,将所有QDII分为13个子类别,具体如下:
一些初始类别因为同类QDII基金过少,所以分析中予以剔除。然后采用分层聚类算法,根据经验法则,设置类别参数,以此确定分类数量和类别内部构成。
根据我们的结果,对2005年以来13个标的指数的月度收益率进行分析,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7类:第一类,成熟市场组。包括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和医疗行业指数;第二类,新兴市场组。包括恒生指数、金砖四国指数、亚洲(除日本)指数和恒生红筹指数;第三类,资源组。包括能源行业指数、原材料行业指数;第四类,地产相关组。美国REITs指数;第五类,奢侈品相关组。道琼斯奢侈品指数;第六类,逆周期组。美国债券指数;第七类,避险组。黄金现货。
从指数的分类可以映射到QDII基金的分类,完成QDII基金选择的第一步。似乎将13个指数分成七类略微显多,但事实上这些类别之间的距离是差异很大的,也就是说,每个类别的整体收益都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从经济意义上看,新兴市场组主要代表了全球工业产成品市场,即“世界工厂”,其受到终端需求和库存的影响,容易产生同频共振。成熟市场组中以美国市场指数为主,除了常见的纳指和标普500指数外,还包含了医疗行业指数,这与医疗创新和大型药厂集中于美国不无关系,也代表了全球的终端需求。资源组则以能源提供商和工业原料加工商为主,代表全球市场的上游行业。其余组别都只包括单一指数,这主要源自于其投资对象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