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股基无起色 光大保德信基金经理年轻化让人忧

2014年07月03日 06:3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日讯(记者 李乔宇 康博) 2014年上半年已经收官,然而光大保德信旗下的股基产品却始终没能给投资者带来惊喜,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光大均衡精选更是多年徘徊在行业末尾,即使频繁更换基金经理也始终无济于事。分析光大基金经理的人员结构后可以清晰的发现,年轻化是其一个重要标志,业内专家表示,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如此年轻化的团队实在让人担忧。

  均衡精选业绩常年垫底 频换经理无济于事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在600多只有可比数据的股票型基金中,上涨家数达180多家,其中涨幅靠前的甚至接近40%。然而记者注意到,有一只基金却常年徘徊在行业末尾,它就是光大均衡精选(360010)。

  在2014年半年度排名中,该基金名列609只同类产品的第605位,其-14.14%的跌幅远超同类均值-2.05%的水平,而在近三个月的股基排名中,它又以-7.18%“荣登”跌幅榜首。再从稍早些的时间段看,此前三年里,该基金更是一如既往的大幅跑输均值和沪深300指数,行业排名始终稳定在后十分之一位置。

  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这只基金成立于2009年,其投资理念和目标是“自下而上精选那些具备优良成长前景且估值水平相对合理或被低估的上市公司”。然而从其公布的2014年一季报十大重仓股看,实现大幅盈利的股票却寥寥无几,大部分都处于成本线或亏损状态。

  此前,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为李阳。资料显示,其1996年进入证券行业,2004年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交易主管、交易部总监、投资部高级研究员及光大保德信中小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2013年5月21日开始任职光大均衡精选基金经理。

  历史记录显示,其操盘光大中小盘2年多时间的任职回报仅有2.91%,而在管理光大均衡精选1年后,其任职回报为-19.08%,跌幅之大着实让投资者惊讶。

  或许正是糟糕的业绩“惊动”了公司,2014年7月1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李阳2014年7月1日不再担任光大均衡精选基金经理一职,转由戴奇雷担任。”

  据悉,从光大均衡精选成立以来的5年多时间里,该基金已经历过4位基金经理,除第一任经理在大盘历史性反弹背景下取得了30%的收益外,其他人的记录均是亏损19%左右。

  旗下股基多数亏损 人员结构或是主因

  目前,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旗下共有8只股票型基金,从2014年上半年收官数据看,除光大银发商机没有可比数据和光大新增长录得2.23%的正收益外,其余6只股基全部亏损。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今年股市行情比较波动,但一家公司旗下同一类产品几乎全亏还是让人跌破眼镜,除去市场因素外恐怕还得从自身人员结构和管理方面找原因。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目前,光大保德信旗下共有16只基金产品,但在职的基金经理却只有10位,如果从在该公司任职开始计算,平均任职年限仅为2年多。

  详细来看,4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有 2 位,分别是于进杰和王健,前者管理一只股基,后者管理一只股基和一只混合基金;3年至4年的基金经理有 2 位,分别是李阳和周炜炜,前者刚刚离任均衡精选基金经理,后者则管理两只股基;2年至3年的基金经理有韩爱丽一人,目前管理着九只货币及理财型基金(AB各算一只);而剩下的5人,在该公司的任职年限都在2年以下,除戴奇雷管理两只股基、陈晓管理四只债基(AB各算一只)以外,其余3人各管理一只股票型基金。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肩负着管理基民财富的专业投资人来说,光大保德信的基金经理队伍似乎过于年轻化。更讽刺的是,在其过往的基金经理中,资历最老的钱钧则刚在今年被管理层通报涉嫌老鼠仓。今年五月份,中国证监会表示,“初步查明,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经理钱某涉及买入金额1.03亿元,获利160余万元。”

  某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是个很需要阅历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比学历还重要,作为一家走过十年风雨的老基金公司来说,目前光大旗下的这些基金经理显得太稚嫩。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老牌基金是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否则留不住人才和吸引不来人才的困境将长期困扰光大保德信。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