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储能行业,俞振华是一个绕不开的人。原因在于他的多重身份:北京普能世纪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普能公司)创始人、睿能公司董事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
日前,俞振华以储能联盟(CNESA)理事长的身份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在采访中,俞振华坦言,补偿机制缺位是目前储能行业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谁为储能装置埋单是当前储能应用的核心问题。
高成本也可以有商业价值
NBD:创立普能公司时,您对储能行业的前景是如何判断的?
俞振华:2006年我们创办了普能公司,那时还看不到多大的市场机会或者说商机。实际上,包括投资人在内的所有发起者,都是基于对储能行业以及对于普能的未来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选择进入的。
NBD:创办储能产业联盟的初衷是什么?
俞振华:过去的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偏粗犷型,为技术型企业带来很多发展上的困扰。由普能和几家储能技术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CNESA,希望能有一个与企业不同的视角,去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NBD:您曾提到,高成本是阻碍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来看,成本还是最大的拦路虎吗?
俞振华:成本问题的确是困扰整个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但并不是说成本高,产业就没有商业价值,它的商业价值需要得到一个市场体系的认可。从全球储能行业的发展来看,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储能产业都已经形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体量了,而它的成本依然比较高。
NBD:目前微网储能示范项目的电价成本跟国家电网一般的电价成本差距有多大?
俞振华:差距还是比较高的,微网项目主要还是看它的配置,如果是偏向于储能的话,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NBD:高多少?
俞振华:这个不好估算,因为具体情况不一样,其中成本最贵、最极端的方式就是离网项目,我们当时了解到的其中有一个电价水平应该是1度电3.5元,当然这个项目源于柴油发电,并不是使用储能和新能源。
NBD:如果建立一个类似于国外的且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而不单单是技术上的示范,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来推动呢?
俞振华:实际上国家在这一块做了很多努力,但我认为,储能行业基础依然薄弱,如果依靠政府部门去制定未来的政策发展规划,当真正涉及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的构建时,就需要去深入理解当前在科技领域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不然就会导致有些政策只是听上去很美。
三种方式应对盈利难题
NBD:业内有观点认为,微网储能项目会是最先活跃的储能应用领域,您怎么看?
俞振华:就目前来看,我还看不到国内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成功的储能应用。国内的储能示范项目已经不少,其中很多是微网项目。但是储能应用的核心问题是谁来为储能埋单,现在为储能埋单的方式都是一些研发经费、课题经费等。
目前包含离网项目的微网储能项目是有一些可以参照的行业标准,也有国家的支持,能够形成储能新的应用市场。如果涉及并网的微网,分布式光伏就是一个驱动因素,这一块有机会在应用领域最先活跃起来。
NBD:未来储能行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俞振华:如果从国外来看的话,以美国南加州为例,支撑储能产业发展的两个核心政策分别是,第一,他们有一个是自发电的补偿政策,而目前我国只有光伏的自发电补偿政策;第二,关于需求侧的一个补贴政策,这种类似的需求侧的补偿制度,实际上目前国内也在推,但力度有限。
NBD:关于储能产业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问题,您认为有什么解决方式?
俞振华:解决方式我觉得有三个,一是基于分布式的,这要看具体的市场机制怎么去定;第二是基于需求侧的,也就是需求侧补偿;第三是电力服务,这个机制如何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