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打新”成为“竹篮子打水” 新股红利不是人人有份

2014年06月23日 07:25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阎 岳

  IPO重启首批发行的48只新股,让市场各方看到了“打新”蕴含的丰厚回报,数千亿元资金怀揣着中签赚钱的美梦,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第二批“打新”队伍。然而,这第二批“打新”队伍却出师不利:机构动用数亿元资金网下申购,最低中签率不到0.1%,中小投资者也好不到哪里去。

  于是,机构大倒苦水,券商人士称,辛辛苦苦备案,准备各种资料,还得冻结巨额资金,到头来只获得几万市值的新股,彻底没劲了,还不知道收益能不能覆盖融资成本呢。这是机构投资者“打新”本轮4只新股之后的普遍心态。

  中小投资者对机构冷眼斜视:你们刚受挫折就受不了了。我们可是割肉“打新”,往往还是颗粒无收,而且是有历史传承的。

  本轮IPO重启后首批4只新股公布的中签率显示,机构网下打新中签率居然普遍不到0.3%,其他投资者网下中签率甚至不到0.1%。在A股历史上,这是首次出现机构网下中签率集体低于网上中签率的情况。而且,与以往不同,现在网下申购时,资金要按照有效申购数量缴纳,而不是按照实际中签的数量缴纳,资金的“打新”收益率大幅降低。

  中签率公布后,不少机构叫苦连天,因为按照这样的中签率,既便是新股上市后股价翻倍,年化收益率也可能只有一个涨停板左右。

  更让网下机构纠结的是,现在网下申购时,资金要按照有效申购数量缴纳,而不是按照实际中签的数量缴纳,这使得资金的“打新”收益率大幅降低。于是,在新股发行缴款日之前,出现了机构资金纷纷卖股票、卖基金或者债券,或者以债券、可转债等作为抵押,向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借钱的。结果是,许多个股纷纷大跌,拖累大盘连续下跌;交易所回购利率大幅飙升。

  根据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网上投资者有效申购倍数超过150倍的,回拨后网下发行比例不超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10%。这也是为何参与网下认购的数百亿元机构资金只能分到一成的原因。

  4只新股的网上中签率虽然超过了网下中签率,但对比历史数据仍显窘态。数据显示,在以往的935只新股中,376只新股的网上中签率超过1%;高于0.5%的达到713只,占比超过四分之三。其中网上中签率最高的是中小板的双星新材,达到65.52%;最低的是博云新材,只有0.098%。虽然现在的新股发行向中小散户倾斜,但目前新股网上中签率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分析人士表示,中签率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年初的新股发行密度较大,有时连续几天每天都有三四只新股发行,此前部分新股流通股也较大;二是本轮新股发行市盈率较低,无风险收益率较高,吸引了大量资金的参与。

  而另一位市场人士则将中签率低的原因高度概括为:第一,“打新”必赚神话未破;第二,市场缺乏赚钱机会;第三,IPO暂停时间较长,资金准备充分。

  媒体人钮文新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些新股真的具备极好的成长前景?如果不是,为什么新股会有如此强大的诱惑力?这正常吗?我们不能不承认,申购新股的热情绝不是“正常的投资热情”,而100%都是“投机的热情”。不信我们可以做个调查,看看哪位申购新股者考量股票价值,哪位申购者是因为看好公司成长性才去有选择地申购新股。我看没有,现在申购者关心的只是如何得到短线资金获得更多的新股——“可得性”,而绝不考量新股质地。

  依照笔者所写的《A股市场奇特的全“申”运动》(刊于《证券日报》6月对21日头版)一文,在申购阶段没有获利或者仅有微利的投资者必然会将注意力放在新股次新股的炒作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管理层曾明确或隐晦地说明,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要靠资本市场,分享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要申购新股。但现在“打新”已经成为“竹篮子打水”,新股红利也不再那么容易分享了。这是哪个环节又出问题了?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