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基金业“捕鼠”风暴向纵深方向发展,这让一部分业内人士心存顾虑,担忧公募基金行业受到不小冲击。但是,对“老鼠仓”不可讳疾忌医,必须清除这一毒瘤,虽然短期冲击或许会有,但“捕鼠”走向常态化反而有利于基金业长期健康发展。
部分担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担心基金业形象和声誉受到影响,降低投资者信心;二是担心本已相当严重的基金经理流失情形进一步加剧。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也是正在发生的事实。那么,该如何看待“捕鼠”风暴给基金业带来的影响呢?
实际上,说起冲击之大、波及面之广,此次“捕鼠风暴”或许尚不及十四年前的“基金黑幕”事件。当年的中国基金业尚处于初创期,被人们称为“老十家”的基金公司大多或深或浅卷入那场风波中。但基金业没有一蹶不振。相反,资产管理总体规模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发展到今天的5万亿元。同样,过去几年,部分基金公司陆续曝出“老鼠仓”事件,给公司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但这些磕磕绊绊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发展方向,其中一些公司通过自身努力甚至在业绩和规模两方面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
由此可见,对“老鼠仓”不可讳疾忌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公募基金行业能否取信于人,是行业生存发展根本。但是,取得信任不能靠“瞒”和“骗”,靠“瞒”和“骗”取得的信任或许能行得了一时,却不能行得了一世,最后终究会被剥个精光。相反,当投资者看到,公募基金行业公开透明、监管有力,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能得到及时遏制与惩罚,他们把自己的钱交给这个行业来管理才能放心。
近年来,公募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期,一个重要表象就是基金经理大量流失。破解人才流失难题的关键是要在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上下工夫,而非在管理上放任自流,甚至容忍个别基金经理带“病”工作。应当寻找标本兼治的方法,解决业内反映较多的基金经理等投研核心人员如何有效管理个人财富并获取合理回报的问题,使基金经理和持有人更趋利益一致。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基金黑幕”事件对于行业来说是一次净化。“基金黑幕”事件解决的是接盘、对敲、倒仓等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问题;此次“捕鼠”风暴解决的是内幕交易问题,将和“基金黑幕”事件一样,起到净化行业、建章立规的作用。
此次“捕鼠”风暴与以往相比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近年来几个大案的司法实践,推动证监会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执法的有效衔接,从而提升了执法合力、提高了执法效率,对证券期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断增强;二是通过队伍、机制、技术建设,把“老鼠仓”等证券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正是基于此,去年以来兴起的证券行业“捕鼠”行动将不会是运动式的,而会演进为常态化管理。也唯有如此,通过外部监管常态化、法治化和基金公司自身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才能有力铲除“老鼠仓”滋生的土壤。这也被视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从而推动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